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罗起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我的责任"(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16:39 国际在线

  巴腊新村罗起跃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刘发丁、通讯员谯可勤):优秀共产党员罗起跃,退休了、致富了不忘家乡穷苦的乡亲,自愿从广西凤山县城回到林峒乡久隆村巴腊屯—一个大石山区当生产队长,带领乡亲建设美好家园,率领群众走上了富裕之路。用他的话说:“我觉得共产党员就是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眼睛要看得见群众的疾苦,耳朵要听得见

群众的呼声,嘴巴要为群众讲话,手脚要为群众办事。我没有多少能耐,我管辖的是12户人家50多个人口,外加4群猴子4只猴王,我是生产队长,形成了“5家班子”,“猴王”带领他们的猴子猴孙,吃饱喝足就是称职的,我带领50多个人口如果不脱贫致富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共产党员,我的脸就没地方放。”

  在这里,我们把他讲述的事故整理成文,目的是让人们随着一位退休老人,走进广西一个僻远而美丽的大石山区,走进这个故事当中……

  退休后当上生产队长

  我叫罗起跃,中共党员,今年六十挂零,凤山县林峒乡久隆村巴腊屯人,现担任该屯的生产队长。今天能有机会与大家一起说说自己家园发展变化的情况感到很高兴。感谢党和政府对我的信任,感谢党和政府这些年来对巴腊的关心和支持。

  我原是凤山县电业公司职工,几年前由于企业人满为患,五十五岁的人员鼓励内退休养。我于2000年办理内退手续。我在县城也有家,我的儿子罗翥清华大学毕业后分配在交通部工作,另外两个小孩也都已立锅定灶,虽说不上富有,但也能勉强凑合。说句实在话,退休后我完全可以在县城安享晚年。

  早在退休前三年,我们巴腊屯几个在外工作的干部职工为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做了一些工作,办了一些实事,深受群众的好评,也感动了家乡的父老乡亲。退休后,乡亲们都希望我回去拉他们一把,带领他们一起拔掉穷根,走出困境。一双双乞求的目光,一张张干巴的老脸的确让我于心不忍。本屯在县城工作的小辈们“连哄带骗”要我回去,说我人实在,越看越象当生产队长的料,回来定能带领群众走正道奔小康。在地税局任局长的侄子韦述钧恳切地对我说:“回去吧,满舅爷,打断骨头连着筋,家乡非常需要你啊!有事我们一起商量解决,你主内,我主外。万一马失前蹄我来扶。”当时我的心里相当复杂,在外奔波了几十年,高不成,低不就,现在倒好,退休后捡个生产队长来当。迈出这一步并不轻松,我深有感触。人往高处爬需要攀登的毅力,往低处走同样需要坚强的意志。是责任和牵挂使我再一次踏上了家乡的故土。

  由于受到恶劣环境的制约,1997年以前我们巴腊屯无电无水无路,是一个典型的“三无”村寨。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相当低下,总的来说就是穷。穷是巴腊人的代名词。我属于“老三届”,高中毕业没有机会上大学。1968年至1971年,我担任巴腊屯的生产队长,后又在久隆村当了6年的村干部。在“浮夸风”的年代,公社负责人让我将玉米生棒按八成五折成干粒,我核算只有六成,弄虚作假的事情我不愿干,坑害老百姓的事情我不愿干。我也为不愿说假话付出了代价,入党的梦想整整等了十三年才实现。在人生道路上转了一大圈,现在又回到了起点,官复原职当队长。长期与农民摸爬滚打的经历,我深知农民生活的艰难,更懂得他们心中的疙瘩。作为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回家后我从大局入手,围绕着乡亲们渴盼尽快脱贫的愿望,从治本上下功夫,办了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1

  一柜解了千年愁凤山县退耕还林初显成效

  路把巴腊屯的贫穷撬了个底朝天

  从1997年至今我们屯一共修了7公里的公路,其中有3公里是连接主干道至屯内;3公里是进入生态保护区;1公里是方便生产的田园机耕路。户均修路0.5公里。全屯仅修路就挖掉土石8万立方米,砌石头4万立方米,打秃钢钎28条,打坏铁锤20把,维修钢凿烧掉600多公斤木炭。全屯现有3部农用车。路和车托起了我们腾飞的翅膀,建楼房、修水柜、地改田无不与路有密切的联系。仅去年“凤天”公路就近路段从这里运出的石头,全屯户均收入几千元至上万元不等。路是撬掉贫穷的杠杆,路把巴腊屯的贫穷撬了个底朝天。

  让村民喝上干净的自来水

  这几年我们共建了26个地头水柜,总容量4000多个立方米,还修了一条800米长的水利渠道,把各个水柜连接起来。有了水的保证,我们把原来22亩石窝地改为水田种上稻谷,产量比过去种玉米翻了几番。大石山里的这场革命真正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好事,石山人吃大米终于梦想成真。我们还利用地头水柜养鸭养鱼改善生活。屯内还建起一座配套齐全的自来水工程,家家户户都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拉近山村与县城的距离

  农网改造前我们曾两度集资办电,那年月为了追赶光明,群众的积极性很高。卖猪卖鸡,简直是从牙缝里抠出资金来架电。记得第一盏电灯在农家放亮时,屯里的几位老太婆围在灯下惊呼:“亮,真亮!连蚂蚁爬在地上也看得清清楚楚!”农网改造后,供电质量更加保证,现在全屯有碎石机、打砖机、炸砂机、碾米机各种机械30多台。各家各户都安上了“锅盖”,看上了大彩电。外面精彩的世界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近。部分家庭还配备了不少的高档家用电器。最让人得意的是,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屯里的几杆路灯便把巴腊映照得象城里一样亮堂。

  “人穷地瘦山剥皮”成为历史

  我们巴腊人曾经饱尝了大自然惩罚的苦头,1958年大办钢铁,炼铁据点刚好在巴腊后山的八仙洞,炼铁需要木柴,因此,我们周围的几座山沦为重灾区,经过三年的乱砍滥伐,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农业学大寨砍山吃粮,放火烧山种小米、烧炭换钱,接二连三的破坏,本来丰腴的青山只剩下骨架般的顽石,越穷越烧,越烧越穷,如此恶性循环,最后人和山都坦露出一丝不挂的贫穷。用一句贴切的话来概括,叫做“人穷地瘦山剥皮”。解放前我们有两股长流不断的泉水,枯水季节可供本屯及邻村百多号人的食用。但从1958年至1980年,这两股泉水基本上断流了。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我们把所有的山场分给各农户管理,山上开始“转阴还阳”。到1998年公路修到屯里,我们意识到如果不进行封山育林,不出半年山上的树木又会砍光杀尽,一车一车地运出去换钱,于是我们组织周边三个自然屯的群众开会制定了封山育林的村规民约,对所有的山场进行了强封死封。同时也得到县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成立了保护区。经过五年的呵护,现在山上的植被恢复了生机,5000亩山场渐渐披上了绿装。多年干枯的山泉又涓涓流淌。

  利用“猴子猴孙”搞旅游

  更值得高兴的是,当年“孙悟空”经过我们巴腊丢了几根“毫毛”,竟繁衍了他们的“猴子猴孙”。如今“香火不断”,猴子已经发展到300多只。巴腊人又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经过三年的驯化喂养,现在基本上与人和睦相处,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我们那里得到了验证。去年9月间,英国岩溶专家一行三人到巴腊考察,他们到猴山看猴子,又看了山上的植被环境,伸出大拇指连连称赞:OK!OK!这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赞歌!一个不崇拜绿色的大地是没有希望的大地,一个没有绿色意识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环境改变形象,环境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如果没有好的环境,外国人又跑来我们这里干什么呢?去年四月份正是郁郁葱葱的季节,一个资深的学究到巴腊考察,他下车一看,深有感触地说:真是人间仙境!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是人类的共识。花开自引蝴蝶来。今年春节我们将猴山向游人开放,想不到收到一些小费聊补以猴养猴之忧。下一步,我们打算作为旅游开发,把我们的优势资源充分展现给世人。

  “斗天斗地”需要文化科技

  我们虽然穷,但我们的父辈再苦再难也要送小孩上学读书。解放以来,全屯走到外面工作的干部职工有32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6人,今天巴腊屯的发展变化与外出干部职工关心家乡热爱家乡是分不开的。这是教育的回报,文化的馈赠。我从小喜欢文学,喜欢读书,在县城工作的时候,我长年订阅《人民文学》杂志。1991年第11期《人民文学》刊登李存葆和王光明采写的长篇报告文学《沂蒙九章》,彻底震撼了我的心灵。报告文学里描写的沂蒙老区,与我们巴腊屯何其相似!他们那么苦那么穷,与天斗与地斗,“斗”出了崭新的家园,我们巴腊为什么就不能呢?!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我爱不释手,看了一遍又一遍,相关段落和句子被我圈划得密密麻麻。可以说,正是这部《沂蒙九章》,悄悄在我心里撒下了一粒种子,悄悄酝酿了巴腊屯后来的巨变。

  2001年以来,我们组织村民,修建了一所学校,解决了周边30多个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建了24米长的文化长廊,建了一个70平方米的党员活动室和文化室,这些举措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和精神食粮。几年来,本屯没有什么封建迷信活动出现,也没有人因违法乱纪受到法律的制裁。被评为全县小康文明示范屯。

  2

  老区群众积极建设沼气池袍里乡退耕还林示范点

  几年来,我带领乡亲们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所办的几件实事,其目的是为了乡亲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构筑一个致富平台,打好基础,加快脱贫的步伐。回望所做的这几件平凡事,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是穷则思变,不等不靠,自己的事情自己想办法解决。我经常跟村民说:“不能再等了,我们的祖辈等了几千年上万年,仍然守着这个穷山窝,苦等苦熬不如苦干苦拼!”这几年,我们修公路、建水柜、地改田、建猴山、起楼房,一个工程接一个工程,不知遇到多少困难,流了多少汗水,也有人打退堂鼓,前段时间修猴山公路,一个小青年躺在石板上叹息“太累了,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我愿在上海活20年,也不愿在这里活一百岁!”我发火了,我说:“你还不赶紧起来做工,小心一脚踢你屁股!懦夫,像你这种人在上海半天也呆不下去!”小青年嘻嘻哈哈的又上工了。的确,不累是假的,我刚从县城回家时体重74公斤,现在只有62.5公斤,掉了10多公斤膘,膘掉到哪里去了,肯定是化为汗水掉在家乡的土地上了!我无怨无悔,值!前几年,村民们基本上都在山上与石头打交道,我们的华庆林老队长一个顶十个,在巴腊群英谱中,我们给他写了一首诗:“只会干活不会说,老实农民话不多。披荆斩棘走富路,甘当黄牛去开拓。”修田园机耕路那一年,他对我说,我已经断了五条裤带了,都是在山上撬石头用力过猛崩断的。我说,你的裤带是假货,他说是真皮的。这几年我们与大自然较劲中,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事情,也演绎了不少动人的故事。但也有不理解的人说怪话,什么巴腊是上级树立的门面,上级大把大把的钱送给巴腊,巴腊人接钱的手都酸痛了!其实我们没有得到政府开过“小灶”,我们得到的扶持和其他地方没有多大的差别。我测算了一下,我们所做的这么多工程,80%的工作量全靠自己动手来完成和外出干部职工想办法解决的。前段时间,我和开电器门市部的儿子盘点了一下,从1997年至今,为了巴腊屯的建设,为了巴腊屯的公益事业,我家已先后从电器门市部垫支了7.8万元!垫支这些钱,我大字不识一个的老伴从未知晓。即使她知道了我也问心无愧,我又不是拿去赌拿去赌去嫖!这些钱能拿回来当然更好,不能拿回来也没有办法。去年和今年,我先后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和自治区劳动模范,所获得的6000元奖金,也全部无偿地投进了猴山建设。大山里的山水田园路是村民们汗水的结晶,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吹,不是写,也不是画出来的,而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我们的发展变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领导到巴腊参观后都给予较高的评价。原农业部部长陈耀邦说:“巴腊屯改变了生态环境,也改变了它的生产生活条件,人的精神面貌也完全不一样,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自力更生的精神,另外还找到了一条好路子。”自治区主席陆兵说:“只要你战天斗地,下决心搞,山区也会飞出金凤凰。如果能够拿出巴腊屯的精神来,什么都可以干。‘苦熬不如苦干’,这个思想一定要树立”。自治区原副主席周明甫说:“巴腊屯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典型的石山区;二是它用事实告诉人们,石山区经过艰苦奋斗照样可以发生变化;三是它的建设都是在正常情况下进行的,上级没有多给一分钱。在广西的石山区,巴腊屯给了我们一种希望。”

  二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走出山门天地宽。农村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要引导他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是一场革命。2003年,《广西日报》连续刊登巴腊屯5篇系列报道,其中头版头条题目是《让思想越过崇山峻岭》,部分篇幅阐述了观念问题。我鼓励巴腊的年轻人,大胆走出山门,呼吸外面的新鲜空气,学习外面的先进经验,跟着市场走,哪里有钱就到那里去,挣得钱又返回家乡搞建设。我们天地很窄小,不要巴望在这样的小地方,种植玉米、红暑来养命。人挪活,树挪死。人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我在县委办干过秘书,也曾有过提拔的机会,但我都放弃了,1993年,我看准机会下海,开了凤山县唯一的一个电器门市部,掘到了“第一桶金”。这一步很重要,开这个店很重要。没有这一步,没有这个店,我的儿子就可能读不到清华大学,我也不会有今天这样滋润的日子,巴腊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变化。

  观念不更新,思想不解放,是没有出头日子的。巴腊人走到今天,是从传统的封闭大门撞出来的,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这句话是伟人毛泽东讲的。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尽量努力活得更像人一点,活得更有尊严一点,活得更有价值一点,活得更轻松愉快一点。一个人经济上不独立,人格永远也难独立。

  三是当好带头人。穷队长好当富队长难当。农村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要在这样的地方当好带头人真不容易。首先要无私大度。生产队长是中国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只办事不领钱,受苦受累不说,还要吃亏受气,芝麻绿豆事你都得管,修公路占点土地,损失根芭蕉芋,也得骂骂半天。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能计较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其次是当好带头人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站得高望得远。我们在构思改造自己家园时比较注重实际,一切有利于群众生产生活,统筹兼顾做好规划。带领群众奔小康,是项复杂的工程,没有文化不成。第二是一个好的带头人,要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再好的思路,再好的设想,没有人实施,没有人在第一线流血流汗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要你秉公办事,起带头表率作用,他们就会信服的。第四是一个最基层的普通共产党员,该做些什么?我觉得就是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我认为,共产党员要为群众服务,心中要装着群众,脑子里要想着群众,眼睛要看得见群众的疾苦,耳朵要听得见群众的呼声,嘴巴要为群众讲话,手脚要为群众办事。把比自己穷的人带动起来,才算是有本事。简单地送几斤米,几斤肉,吃一餐饱一餐,是扬汤止沸的做法。关键是要自己先做出样子,出好点子,才能从根本解决他的问题。自己油盐都没有吃,还去先考虑帮助别人,这好象不大合乎情理。共产党员自己住茅草房,先给人家建楼房,我一贯不赞成这种做法!你得首先在群众当中树立一种威信,你说你厉害,你先做给我看看!我更喜欢成为一名“带动型”的共产党员。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一定他有多大的能力,办多大的事,只要他能把自己身上的能量释放给身边的人,让群众得到实惠,就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我没有多少能耐,我管辖的是12户人家50多个人口,外加4群猴子4只猴王,我是生产队长,形成了“5家班子”,“猴王”带领他们的猴子猴孙,吃饱喝足就是称职的,我带领50多个人口如果不脱贫致富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共产党员,我的脸就没地方放。

  四是外出干部职工常回家看看,关心家乡,热爱家乡。巴腊出名后,我出名后,风言风语不绝于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条便是,巴腊的变化还不是靠几个外出工作的干部!还不是那几个外出干部的房子最漂亮!我听了付之一笑,我们的心地很坦然,我们如果有经济问题,上级可以派纪检监察机关甚至检察院的同志来查。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热爱,连自己的父母亲都不热爱,连自己的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都不热爱,难道他还会热爱别人吗?!还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吗?!我们生于巴腊长于巴腊,巴腊是我们的故园之恋;我们对于巴腊,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热爱家乡回报家乡有什么过错!我们巴腊屯外出的干部职工对家乡建设可以说是倾心相许的。记得1998年,修公路的时候,当初一分钱都没有,于是我组织大家捐款,说是捐款,其实是摊派,理解的执行,不理解的也得执行。小辈们个个都是好样的,不出半个月,大家齐唰唰地集资了上万元,连家住邻近屯的在检察院工作的韦锦文,在学校教书的韦秀忠、韦秀华等人也都捐了款,众人拾柴火焰高,不到4个月的时间,我们就把路修通了。

  这几年,我们在外工作的干部职工,为家乡建设所做的工作,不亚于乡亲们流出的汗水,启动巴腊发展变化的除我之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他就是在地税局任局长的韦述钧。我是他舅爷,他是我外甥。上世纪80年代初,他曾在巴腊当了3年的生产队长,共同的环境,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想法,使我们对故土很有感情,我们郎舅俩可以说是发展巴腊变化的主心骨。在几年的合作中,有商有量,配合默契,双休日我们俩都相邀回家,和乡亲们一起,修公路,建水柜,地改田,解决乡亲们一些难题。

  长期生活在县城的小辈们,对农村的感情渐渐疏远,逢年过节,我经常把他们聚拢在一起,教育他们不要淡化家乡的感情,我们的父老乡亲还很贫穷啊,他们最需要我们的帮忙和扶持。我希望他们少抽一包烟,少喝一杯酒,少玩一次扑克牌,哪怕捐献10元钱,也能买到二十粒雷管,二十粒雷管炸开多少路?我是这样引导小辈们热爱家乡的。小辈们也为巴腊争了脸,我在公益事业上需要钱的时候,他们都有求必应。他们说,在这个老头子面前,是耍滑不得的。

  我是大山的儿子,尽管我选择的这条道路是多么的艰难。但我将一如既往,义无反顾一走到底。我没有什么崇高的追求,只想老老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一个好人,给后人留下一段好故事。

  3(来源:国际在线)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