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情人眼里没有“中国情人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00:25 现代快报

  新闻索引

  明天,正值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她是最具有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相传在这一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好日子,便有人提议将这一天定为“中国的情人节”。

  不过,记者近日走上街头调查发现,她在男女老幼心目中的影响远远不及每年阳历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就连一向爱拿节日炒作促销的商家都寥寥无几,市场相当冷淡。中国第一位民俗博士陶思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像这样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伴随着如此美丽传说的节日受到冷落,折射出的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不够。南京民俗博物馆工作人员徐龙梅说,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一些传统节日缺少表达的方式和载体,应该给她注入点“现代血液”。花店:至今只订出一束玫瑰花

  这两天,记者特意逛了几家大商场,走了不少大街小巷,发现针对“七夕节”打促销广告的商家寥寥无几,只有一些礼品店、西餐厅、鲜花店的橱窗上贴出了针对“中国情人节”搞的促销广告。

  而一些鲜花店销售情况显示,消费者对“七夕节”表现得很冷漠。记者走访了南京市20多家大小花店,发现很多花店生意都相当冷清。石鼓路12号一家花店的老板告诉记者,他半个月前就贴出了预订鲜花的广告,为了鼓励消费者,他特意在海报上标注“8月11日是中国情人节”字样,还作出南京市内24小时免费送货的承诺,但至今他们只订出一束玫瑰。老板说:“这在我们预料之中,每年都是这样,七夕节跟2月14号情人节不能比。”他说,2月14日那一天,他们通常要卖出上千束玫瑰,由于需求量太大,他通常提前3天就带着店内员工一起熬夜提前扎好花束。不过,今年农历七月初七,他连花都没有多准备,每束花价也只准备比平时提高1元钱。记者清晰记得,去年情人节时,众花店各显神通,弄来了“蓝色妖姬”还不够,还造出一种“会说话”的玫瑰,即用水印法将“Iloveyou”等情意绵绵的话印在花瓣上。商场:促销活动基本不见踪影

  不仅花店冷淡,一向喜欢用节日作卖点的商场,此次似乎都没启动“七夕”促销活动。

  去年“七夕节”的时候,记者曾在一家数码商城,看到店家为促销MP3随身听,推出了“自由恋爱”为主题的活动,现场中还特意摆放了百合、玫瑰,营造出爱意浓浓的氛围。然而,今年记者再次前往时,发现店家都没有打出此类促销活动。去年,一家商场还推出了“情侣装”打折活动,但今年这些活动也没了踪影。

  只有一些珠宝店在“七夕节”打得不亦乐乎,有一家珠宝店打出“一生平安,七夕有你”活动,凡购买一款指定饰品,就可获得情侣手机链一对;凡一次消费满8000元的,可获赠价值800元的情侣翡翠平安扣一对。不过,这项活动并不受年轻人欢迎。一名男青年告诉记者,花8000元博红颜一笑,这个“投资”太大了。

  而一家大商场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近电器大战正酣,冲淡了“七夕节”促销计划。他们调查发现,知道“七夕节”的人不多,而且节日当天正逢星期四不放假,他们估计不会有什么效果。调查:青年不了解老人忘得快

  昨天,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20位年轻男女做了一次调查,其中有5人告诉记者他们知道明天就是“七夕节”,有12个人知道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七夕节”,但是他们说自己只记阳历,搞不清究竟阳历哪一天过“七夕节”。还有3位年轻人表示他们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但是不知道“七夕节”。不过,当记者问“情人节”是哪一天时,他们回答得很快。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不仅“七夕节”在年轻人群中不流行,连一些年长的老人都将她遗忘了。

  家住安品街社区的老奶奶张爱告诉记者,在她记忆中,每年“七夕节”,外婆都会躺在院子里的竹床上跟她和弟妹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还会打一盆水放在院子里,让它露一夜,第二天凌晨就往水里丢火柴棒“乞巧”,为孩子们祈福。外婆还告诉她,以前都是父母包办婚姻,女子在出嫁前是见不到新郎的,所以待嫁的姑娘都喜欢七夕“乞巧”,祈祷嫁一个好郎君。但是后来外婆去世后,她家就再也没有人“乞巧”了。文革时期,“乞巧”活动被划为“四旧”,他们那一代人就淡忘了“七夕节”。“我小孙子、孙女现在都赶时髦过洋节了。”张奶奶和社区不少老年人都知道西方情人节。专家:“七夕节”文化底蕴深厚

  为何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七夕节”敌不过西方的情人节?记者昨天采访了中国第一位民俗博士、东南大学教授、博导陶思炎。他认为中国的“七夕节”远比西方情人节历史悠久、富有文化底蕴,敌不过西方情人节折射出我们对民俗文化宣传、研究、保护、利用、传承不够。近20年来,随着与国际的接轨,很多人“拿”了外国的东西,却忘记了自己的传统,他认为这已经是个“时代病”。

  陶教授说,中国的“七夕节”历史悠久,古诗《迢迢牵牛星》中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说的就是牛郎织女这对恩爱夫妻的故事,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该故事因为从浪漫的神话演变、流传下来,颇具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西方情人节的主人翁瓦沦丁(Valentine)的故事固然让人感动,但是仅存在100多年。

  陶教授认为中国“七夕节”内涵远比西方情人节深广。西方情人节仅仅以“情爱”为主题,而中国的“七夕节”有五大主题———乞爱、乞巧、乞美、乞子、乞年(乞丰收),她传诵的不仅是人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的追求,更寄寓着人们美好的憧憬和期望。

  “年轻人过节厚此薄彼,与商业、文化等方面渲染的气氛有关。”陶教授说,现在的商家紧盯着经济效益,在宣传方面有时“太片面”。每逢西方情人节、圣诞节,商家们就大做文章,进行优惠酬宾活动。与此同时,各类影视大片也相继推出,这无疑对年轻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兴起年轻人过洋节的潮流。

  他认为政府部门在强化对“物质文化”保护意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的东西,并将她转入到运用层面,让她传承下去。分析:“七夕节”缺乏现代感

  “七夕”的故事丰满,这一天的习俗讲究也很多,“躲在丝瓜或者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窃窃私语;端一盆水放在院子里露一夜,然后乞巧……这些活动很浪漫,但是这样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在了,生活在城里谁家还有葡萄架、私人院子?”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研究员徐龙梅说,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在形式上过于含蓄,如今随着城市变迁,她已经明确缺少表达浪漫情怀的方式和载体了;而西方情人节则是浪漫多样的,表达方式也新潮浪漫,一朵鲜花,一颗巧克力就可以浪漫传情,而这些都是少男少女所欢迎、乐于接受的。

  不过,她认为中国情人节万万不可模仿西方,一定要继承传统同时要与时俱进,形成一种有生命力的“新民俗”。她建议七夕节可以“在树上挂牌祈福”,“做十字绣”、“挑花”(即运用传统的工艺刺出现代年轻人喜欢的图案),在传统的工艺中注入现代血液。建议:对孩子加强“乡土教育”

  徐龙梅说,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基本上每一个节日都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美丽传说,蕴涵着很多传统美德,具有发人深省的教育功能。例如“端午节”,她讲述的是屈原爱国的故事,“重阳节”教育世人要尊老爱幼,“清明节”是对祖先的缅怀。她认为政府应该大力倡导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在一些重大节日放假,让人们参与此类活动。另外教育部门要重视乡土教育,她说目前拉萨路小学、力学小学等就已经注意到对孩子民俗方面的素质培养了,专门开设了“乡土教育”课程。

  她举一个例子告诉记者,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他们都是喜欢中国传统节日的。去年“重阳节”,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邀请了一些老年人免费参观甘熙故居,不少老人就饶有兴趣地谈论起传统节日里的一个个神话故事来。过“腊八节”的时候,他们又煮了很多“腊八粥”请中小学生品尝,同时给孩子们讲解节日中的故事,很多孩子都表现得非常有兴趣,个个听得目不转睛。探索:庆祝传统节日传承文化

  “节日是文化的一个方面,每一次庆祝节日,都是在有意无意地帮助着这种节日传统在文化中得以延续,或者使其发生变化以达到与时俱进。”陶教授说,举办传统的节日意义深远。他说,日本的“七夕节”是从中国引进的,现在发展得非常好,每年此时日本很多地方都放三天假,日本人举国狂欢三天。“如果我们再不珍惜自己的传统节日的话,不知会有多少传统节日名存实亡或者是远走他乡”。

  陶教授现在很忙,在接受记者采访后,他立刻收拾行李赶往水乡“周庄”。他告诉记者,8月11日,他召集了20名学生在周庄举行“2005中国周庄国际七夕文化研讨会”,这还是中国第一次“七夕”文化研讨会。主要是进行文化交流,造出一个舆论,让市民在汲取外来文化精华的同时,更珍惜本土文化。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只有真正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才能成为经典,受到世界的青睐。快报记者钟晓敏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