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珠村一连5天“摆七娘”(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10:17 大洋网-广州日报
珠村一连5天“摆七娘”(组图)
在“拜七娘”的仪式上玉女们向七姐上香。陈安、顾展旭摄

珠村一连5天“摆七娘”(组图)
巧女们在施展穿针引线的巧艺。陈安、顾展旭摄

珠村一连5天“摆七娘”(组图)
村民们制作的四大美人等乞巧作品栩栩如生。陈安、顾展旭摄

  8名“巧女”、8名“玉女”穿着古装、旗袍,在广东音乐的伴奏下款款起舞,向“织女七姐”祈求幸福美满。这是记者昨日在首届广州乞巧文化节的现场———天河珠村潘氏祠堂内看到的一幕。据了解,这种“拜七娘”仪式已经消失了半个世纪,这次“七姐诞”得以重现,全凭一群古稀老婆婆的回忆,再指导年轻妇女排演而成。从昨天开始至8月14日,珠村将一连5天“摆七娘”。

  本报记者 林洪浩 通讯员 天宣

  祈愿树下祝有情人情比石坚

  可能是牛郎织女提前相会的缘故,欢欣的泪水洒了下来,在昨日上午的乞巧文化节开幕式上,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随着红纱布的揭开,今届乞巧文化节的吉祥物爱情猫也露出庐山真容。走过珠村的七夕文化传播墙,顺着村道来到村内一棵有着500年树龄的古树,前来参加文化节的市民纷纷把裹着小球的红绸带抛上树枝,村民们说这是村里的祈愿树,珠村的年轻人每到七夕佳节都会来这里许愿。在古树旁边的一块石头上刻着“情定珠村、情比石坚”八个大字。

  三根芝麻梅花香制了半个月

  穿过珠村最古老的商业街———三间铺头,来到了今年“摆七娘”的现场———珠村大祠堂潘氏祠堂。祠堂二进的一张大方桌上,已经摆上了过节用的各种各样精美的工艺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支长约80厘米的香,这三支香叫“芝麻梅花香”,据村民罗玉婵介绍,香的表面用芝麻进行装饰,芝麻尖对芝麻尖,芝麻尾对芝麻尾,4粒芝麻单独构成一朵梅花,摆在整台“七娘”的最前面,是整台“七娘”的门面,而这三根“芝麻梅花香”是她花了大半个月才做出来的。

  在“摆七娘”大台上,有米花、珠花以及用彩绸、泥娃娃做成了“四大美人”、“钟无艳大破棋盟阵”、“八仙过海”等公仔;当然少不了“鹊桥相会”等微型景观。罗玉婵指着“鹊桥”上的“牛郎”“织女”说:“你看,他们在桥上相会,在桥的另一边还有6个仙女。”这些工艺品虽然以古代传说居多,但也有反映当今人民的美好心愿的,在“芝麻梅花香”后面的“牌坊”上,就写着“国富民强”等字。

  “巧女”“玉女”上演“拜七娘”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珠村“七姐诞”重现了古时的“拜七娘”仪式。上午10时正,8名身穿古服的“巧女”(已婚的30至50岁妇女)与8名穿着旗袍的“玉女”(未嫁的年轻女子)走进祠堂里“摆七娘”大方桌前的大天井,在广东音乐的伴奏下,“巧女”“玉女”款款起舞,“玉女”斟茶斟酒,然后与“巧女”拜天地、对拜,“巧女”接过“玉女”递来的针线表演穿针引线的绝活,最后“巧女”们齐唱乞巧歌,仪式结束。

  据村民介绍,这种“拜七娘”的仪式是以前乞巧节上必备的节目,后来“摆七娘”消失了50年,近年重新兴起后,仪式一直没有得到完整恢复,这次是村里一些古稀的老婆婆凭着记忆,并指导年轻的妇女排练而成,为达到原汁原味的效果,足足排练了近一个月。

  据悉,“拜七娘”仪式将在8月10日至12日的上午10时、晚上7时和13日上午10时举行。

  三代共同传承乞巧文化

  今年84年的黄彩余老婆婆,就是2001年重新发起“乞巧节”的几位老婆婆之一,她说她亲身经历过旧时的乞巧节,今天的乞巧节的盛况更胜往昔,看到这一民间传统得以继承,不知有多高兴。据悉,黄彩余的媳妇就是罗玉婵,是一位“巧女”,她的孙女是一位“玉女”,一家三代妇女共同传承了乞巧文化。

  昨日,来自广州地区乞巧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民间工艺专家以及天河区的有关领导还参加了广州乞巧文化研讨会。有关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围绕“弘扬乞巧文化,建设人文天河”这一主题,就乞巧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利用出谋划策。

  链接

  乞巧节:三更起开始“拜七娘”

  农历七月初七为乞巧节,也称七夕,“拜七娘”俗称“七姐诞”。相传七月初七为牛郎织女双星相会之日。古时七夕晚是青年女子最高兴的一晚。七夕前,一般未嫁姑娘就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粉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等物。还浸小盆谷和绿豆,使之发芽、长到二寸高左右,称为“拜仙禾”、“拜仙菜”。七月初六夜初更时,姑娘们便穿上漂亮的衣服,戴上首饰,把指甲染成红色,尽量把厅堂摆得好看。富家则锦屏绣椅,一般人家也窗明几净。八仙台上摆着早已做好的各式物品,配上古董珍玩、鲜花、时果。还有一样少不得的是脂粉。摆好物品后,姑娘们便焚香燃烛,点起放在“拜仙禾”、“拜仙菜”中间的油灯,向天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礼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便于朦胧灯影之中持绸线穿针孔,穿过者便称为巧手(乞到巧了)。然后便焚烧纸制的圆盆(名梳妆盆),盆里装着纸制的衣服、鞋、脂粉、梳妆镜、梳等。每样一式七份。拜祭形式完后,台上的摆设仍不动。初七日间,姑娘们会互相访问,评议各人的手工艺品。祭后的工艺品、玩具等便馈赠亲友,以示友情。(来源:广州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