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专家论坛:中美关系正在微妙转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12:44 新华网

  新华网消息: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郑永年日前在香港《信报》撰文说,尽管中国近来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姿态有升高的趋势,但如何处理中美关系仍然是中国外交大局中的重中之重。中美关系上任何微妙的转型都具有影响全局的意义。最近中美关系的发展从表面上看令人担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则有向积极面的微妙转型。文章题为《中美关系的微妙转型》,详细摘要如下:

  美国不仅仍然是世界上唯一霸权,而且还是一个和中国未来休戚相关的霸权。台湾问题的解决、中国作为商贸大国的崛起、朝鲜半岛的无核化、联合国改革,乃至中国和邻居日本关系的未来走向,都脱离不了美国的影子。在这个意义上,中美关系上任何微妙的转型都具有影响全局的意义。

  美国对保持其作为唯一大国地位的担忧经常转化成为对华关系的话语和具体政策,美国时而低估中国的崛起,时而又高估中国崛起所能产生的影响。各种不同的论调因时因人而不同。

  “中国威胁论”一直在美国占有重要地位,围绕着“中国威胁论”的则是各种诸如围堵和遏止中国崛起等论调和政策的话语。“中国威胁论”也是最近美国军方《中国军力报告》的主题。这个报告毫不保留地把中国刻画成一个野心勃勃、热衷于军事准备的大国,报告一出笼自然引起中国不快。

  美国逐渐转向现实

  但是,在这样一种空前的“中国威胁论”的话语中,也隐藏着美国对华政策的微妙转型,即从布什政府早期的新保守主义逐渐转向较为传统的现实主义。新保守主义具有原教旨主义的味道,把道德的东西塞到了美国的外交政策里。美国唯“我”独尊,因为“我”就是道德的化身,而现实主义则是国家利益至上,权力至上。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更有理性计算的基础。

  在对华政策方面,隐含在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鹰派政治人物的强硬声音背后的则是对中国崛起的无奈认可。美国认识到,尽管自己还是唯一的霸权,但毕竟不是全能的上帝。在维护世界秩序的很多方面还需要中国合作,包括全球反恐战争、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全球经济的平稳发展等等。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也开始意识到,中国毕竟不是往日的苏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中国开放发展的条件下,要像往日围堵苏联那样围堵中国的可能性已经没有了。美国所能做的就是对中国的崛起保持高度的警惕,在最大程度上来“消化”中国崛起对美国所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美国的这种微妙变化和中国所宣示的崛起方式有很大的关联。对美国一波又一波的“中国威胁论”,中国一直表示不快。但对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担忧,中国也表示了相当的理解。在世界历史上,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要对既有的世界秩序产生深刻的影响。处理得好,就能有效维持世界和平;处理不好,说不定会导致大国间的冲突。中国的崛起也不例外。如何维持世界秩序不仅是现存大国美国的事情,而且也是在崛起的中国的事情。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以何种方式崛起的问题;对美国来说,则是如何应付中国崛起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同等重要,对任何一个问题的忽视都会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中国外交软硬兼施

  正因为这样,中国方面已经提出了“和平崛起”的理论,并且努力把这个理念体现在中国的各种国际政策行为中。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行的经济外交、多边主义和睦邻政策都是“和平崛起”理论的具体体现。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必须明确表明自己的意图,那就是“和平崛起”。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的外交行为已经不是“韬光养晦”策略所能概括的了。中国在一系列有关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毫不动摇,坚持原则,但在另一些问题上又有所妥协。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中国已经表明了鲜明立场;在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上,中国的作为已经开始超越帮助美国的角色;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中国既不回避国际的压力,同时又灵活地调整汇率,既对中国社会本身负责,又对国际社会负责。

  互谅互让消除误解

  最敏感的要算是中国的军事发展问题了。尽管中国并没有走上昔日美苏军备竞争的道路,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正常的军事现代化成为必然。美国担心中国军事力量的崛起对其霸权地位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其在亚洲影响力的问题。美国所采取的一系列军事调整很显然是针对中国崛起的。

  即使在军事上,中国也要理解美国的担忧,因为即使是中国正常的军事现代化在客观上也会对区域政治产生不小的影响。中国不仅要反制美国的遏止和围堵,更重要的是要主动和美国进行接触。作为一个地区大国,中国并没有要把美国力量排挤出亚洲或者世界任何角落。中国反对的是美国把中国排挤出那些对中国国家利益至关重要的国际领域。

  中国需要的是和美国分享国际空间,共同维护世界秩序,这就是中国刻意要和美国建立“战略伙伴”的主要动机。的确,只有和美国建立了这样的“战略伙伴”,中国才能真正崛起,美国也才能真正“消化”中国的崛起对其所能产生的冲击。(完)(/参编)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