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油价疯涨暗含玄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13:58 人民网

  过高的燃油价格已经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车的主要因素,并将随着油价的继续上涨而成为制约中国汽车行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瓶颈。今天我们就从目前疯狂涨价的燃油价格出发,谈一谈我们为何选择持币待购的充足理由。

  2005年7月23日零时,国内汽柴油零售价格全面上调,蹿至历史最高位。其中消费量较大的93号汽油零售价已经由年初的3.15/升元调至4.26元/升左右,涨幅达到35%。按照这

个发展势头,年底之前,93号汽油将轻松超越5元钱/升的关口,再次创造出历史新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国内油价的疯涨?对于这个问题,来自国家发改委的官方解释是:我们国内油价坚持与国际油价联动的机制,也就是所谓的国际接轨,目前国际上油价呈现出在较高价位上波动的趋势,所以国内油价疯涨是必然的。

  为了让这个解释更为令人信服,他们轻松罗列出类似的一些数据:2005年8月1日,纽约商品交易所9月份原油期货价格曾一度升至每桶62.30美元,收盘前回落至每桶61.57美元,刷新了7月6日创下的每桶61.28美元的收盘记录。同时告诉我们这样一些理由:我们国家的原油价格长期与成品油价格倒挂。今年上半年炼油行业亏损上升了24倍,新增亏损额占到整个石化行业的84%。面对这些数据,我们非但没有信服,反而增加了太多的迷惑:

  第一,中国并不是一个原油完全依靠进口的国家,2004年国内生产原油累计11176万吨,占全国使用量的64%;生产天然气287亿立方米,占全国使用量的70%以上。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自己解决国内六成以上的消费需求,所以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对我国的影响力并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的,不过,目前国内原油生产成本较国际水平低得多,产油的成本虽然不与国际市场挂钩,但最后的成品油价格却参照国际油价来制定,这样就使国内的石油企业出现了巨大的差价利润。因此,与国外石油商相反,我国的石油企业恰恰是国际原油价格越高,利润越大。

  第二,目前我们油价已经国际接轨,但是我们燃油的品质是否已经接轨了呢?回答是否定的。美国目前使用的是超级无铅汽油,而国内的汽油,即使在投入添加剂,其品质也无法达到同样的效果,这一点在柴油上表现更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国际汽车厂商在对中国引进新车型的时候,要对新车的发动机进行重新调试或者更换,降低压缩比,让其能够与国内燃油的品质相适应。尽管如此,国内一些中高档车经常还会因为燃油品质问题而造成汽车的损害。2004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抽查了56家以中石化、中石油为代表的国有控股加油站抽样合格率为90.2%。而社会性加油站的抽样合格率仅为41.4%。为什么价格全面接轨了,品质却不断脱轨呢?

  第三,在价格接轨的背后,依然存在着巨大的猫腻。这里也许可以回答上述关于燃油品质的问题。据说,在国际市场上,我们采购的并不是每桶达到60美元以上的高品质石油,而且低质高含硫石油。而且当国际油价在54美元的时候,中国进口的石油价格在30美元左右。对于这个传说,我们暂时无法认证其真实性,但是国内市场原油品质不佳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因此还可以解答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东南沿海,在严厉打击走私原油的情况下依然活动猖獗?原因就是原油走私存在的巨额利润。犯罪分子正是购买了廉价的低质油,然后走私到国内赚取暴利,为了这样的利润而甘于铤而走险。难道他们是直接从国际市场购买60美元一桶的原油来进行走私?那可是天大的笑话了!

  第四,什么是真正的接轨?目前国内98号汽油价格为5.06元/升,而美国同样的标号的汽油大约在5.5元/升左右,相差不足0.5元,在假定两者品质完全相同的情况,美国的5.5元却是包含了燃油税在内,他们没有养路票,更没有星罗棋布的收费亭、收费站。我们如果按照假设的30%征收燃油税的话,那么我们98号汽油至少达到6.6元。还有一点必须提及的,2003年美国人的年收入平均为3.7万美元,平均月收入超过3000美元,而我们呢?即使在北京这样的首都城市,人均月收入也不足3000元人民币,而在中小城市,月收入在1000元人民币左右的群体占绝大多数,我们用自己微薄的薪水来体验富人的生活,除了有瞬间的快感,只剩下漫长的苦难。

  第五,向中石化、中石油致敬。2004年中国石油实现利润总额1100多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占中央企业实现利润总和的1/4,这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中石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能够在上海承办F1,数亿巨资,一掷了之,真是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在原油价格长期与成品油价格倒挂的逆境下,两大企业能够逆水行舟,为国家创造出巨额利润,我们向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你们通过调整竞争机制,不断抬高销售价格,成功做到了“××(此处删去八个字)”的经营理念,而且成功摆脱了国际原油对自身的束缚,更是创造了“××(此处删除12个字)”的经营神话。对于这样的企业,建议永载史册,即使若干年后,全球已经枯竭得没有一滴石油,两大企业不复存在,我们依然能够通过史册,永远地进行瞻仰和缅怀。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