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砥村出了教育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14:58 南方周末 | |||||||||||||||||||||
余先忠 报道说,渔砥村是华北平原上的一个普通农业村,却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有优良传统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有这种传统的地方在中国特别是江南多着呢。种子的发芽还要有合适的环境孕育。这个村最早办学的陈晓社迄今共办了5所学校,另外的91所是别的村民办的。显然,像温州等地的家庭工厂一样,先成功的人产生示范效应,带动全村乃至全镇形成某一个产业产品集群。然而,说到底,还是中国社会有一股强烈的发展教育的需求,不妨说,就是教育市场需求。——教育市场化、产业化无疑是错误的,作为社会公平调节器和社会阶层交流机制的教育,从总体上讲是公共物品,政府对于提供这种公共物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否定教育是一个产业(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按国际通用的概念,甚至包括政府机关本身),并不意味着在社会分层化、利益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的当下,排斥非政府机构办学、排斥竞争性市场因素进入教育领域。新华社这篇报道结尾说,陈晓社与本村办学同行联络,“准备成立一个民间办学协会,加强联系,沟通信息,交流经验,确保这一产业健康发展。”记者的用词,我认为是准确而有启迪意义的。 民办学校在当前是新生事物,我们不能歧视,也不能求全责备,而应在鼓励支持的基础上满腔热情地帮助其在发展中完善。比如,有一个人快饿死了,忍不住吃垃圾食品,你说这样不卫生,把食品从他手中抢走扔掉,这是好心还是残忍?以前,有些地方以外来工集资自办的子弟学校太不规范为由强行取缔,这跟夺饥人口中之食有什么区别?又比如,有人嫌公共食堂配给的伙食太差,宁肯掏私蓄去吃饭馆,你批斗他是迷恋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乃至把为“资产阶级的老爷太太服务”的饭馆关门大吉,这种极左时代的荒唐事,今天不会有多少人赞成让它重演。如今,若以“贵族学校”和高收费为名,打压受供求关系制约的民校,不是同样的思路吗?有些人始终不明白多些选择比别无选择好的基本道理,对此,我真不明白。 不是存心唱高调,看到河北渔砥村这则消息,我马上想到安徽小岗村。中国农民不仅有生存智慧,还有敏锐感知时代律动、捕捉社会真需求的大智慧,他们的首创精神与开拓能力是不可低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