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日关系破局需要大智慧(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15:33 金羊网-新快报
  继9日晚的电视篇的《破局之辩》后,网上掀起了热烈的讨论。昨晚7时至8时,中日关系大辩论的网络篇在凤凰网展开,邀请著名专家江瑞平、时事评论员邱震海就网友们较为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网络讨论

  江瑞平
中日关系破局需要大智慧(组图)
  1958年出生于河北邯郸,经济学教授。现任外交学院国际经济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经济与中国经济关系、世界经济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

  邱震海
中日关系破局需要大智慧(组图)
  1962年出生于上海,1987年在同济大学获硕士学位,1990-1997年留学德国。现为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香港岭南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顾问理事会成员;《德国之声》和《亚洲周刊》特约记者;香港、东南亚和欧洲媒体外交事务专栏作家。

  主持人问题

  1、怎样看待小泉在国会说他参拜靖国神社与日中关系无关?

  邱震海:他是在掩盖。日本有四个观:文化观、历史观、战争观、亚洲观。所有的问题都围绕这四个观进行的,所有问题的关键是亚洲观问题。日本没有办法正确定位,它是一个亚洲国家,如何面对他的亚洲邻国。现在日本许多人认为这场战争是错的,但是本意是好的。我们承认日本有它的神道文化,但是不可以用你独有的文化观来掩盖你的错误的历史观、错误的战争观,来掩盖目前根本迷失的亚洲观。

  2、如果把日本的甲级战犯的灵位从靖国神社中移开,是不是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

  邱震海:第一个是不是现实可行,假设同意了神社问题,可能来自中韩两个邻国之间的反弹会小一点。在这里日本的文化观可以得到舒缓,但并不能改变日本的历史观和战争观,承认这一场侵略战争,但是还会想尽一切办法狡辩它的本意是对的。

  3、在辩论会之前网上有一个调查,认为现代日本人需要承担历史责任的占41%,认为不需要的是45%,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邱震海:其实在德国也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一个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甚至90年代出生的人,当然不会为祖父做的事情来承担,但是怎么看当年这场战争,能不能清晰地理出当年战争的脉络(才是关键)。尤其是日本民族有没有全民的勇气,来承认当年这场战争结果而且动机也是错误的,还有最重要的是日本的政治人物和日本的媒体有没有这种政治勇气发出这种信号。现在当年的年轻人,10个德国人可能9个人都会认为当年这场战争从头到尾都是错的,这就是德国和日本的区别。

  4、现在有一种观点,解决中日关系的难题需要中日两国都要拿出大智慧,这种大智慧是什么?

  邱震海:民间需要大智慧。中国正在崛起,我们怎样面对我们潜在的对手,我们怎么样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民间需要一种更大的智慧。其实都是出于战略的要求,今天中日之间表面上看上去没有战略利益,但现在是后冷战时代,全球化的年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正是酝酿着可以破解美日同盟的空间。发展中日关系,把历史缩小在一个范围内,在民间营造成一种迎合的大智慧,最终是有利于中国未来50年至100年的和平崛起,这是我理解的解决中日关系需要的大智慧。

  网友问题

  1、最近几年来日本对中国的政策变得有点“横”,为什么日本要对中国强硬,为什么偏偏要选在这个时候对华强硬?

  江瑞平:“硬”是一种表现,同时还有一个“软”的背景。说它“硬”,日本早已成为经济大国,它要成为一个政治大国就必须在国际舞台上非常充分地表现自己的观点。“软”的一面和“虚”的一面是体现在一起的,经历了十多年的经济长期萧条以后,日本感到自己经济地位似乎也在消失,周边的邻居包括中国在内经济出现迅速发展的势头,实力与它将近。

  邱震海:我觉得中日关系发展到现在可能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的崛起、日本经济的衰退等等,实际上造成日本对中国所谓的情结,就是日本对中国在亚洲的定位问题,我想日本的心态是没有办法调节好的。从战略上来比较,现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略关系和当年建交时的战略关系完全不一样,这对日本可能是一个无奈。

  我们可以用三个圈来表达一下日本目前在对华政策上的态势,最大的圈就是日本社会这几十年的变化。当年的日本有一种对战争的服罪感,随着成为(经济)第二大国,正慢慢转换成傲慢。中圈是小泉领导的政府相对来说有非常保守的倾向,最小的圈是小泉个人的执政风格,无论对党内的问题还是对华政策都是种非常规的执政方式。三个圈可以解释为日本在执政风格上的强硬。小圈可能改变,但是我想大圈是不会改变的。

  2、关于日本侵华历史问题,我们不能否认日本已经做过多次道歉了,中国人为什么还要一次一次不停地要他做检讨,这有什么实际意义?对罪犯在他认识到罪行,并受到应有的惩罚时是不是该宽容些?

  邱震海:这个问题可能对中国来说是占据主导意义的问题。日本是在历史观上存在重大错误的国家,对中国来说,到底是把历史问题作为改善中日关系唯一的障碍还是把它作为中日关系许多问题当中的一个,同时不影响发展其他方面的关系,如在专家和民间层面,这是完全不同的思路。

  这个问题的另外一面,我们还是要把日本和德国比。道歉1万次和1次是一样的,关键是在历史问题上不得挑起各种纷争。日本在很多问题上给你道歉,但是在历史教科书问题、在右翼的问题等等它还是不断地在挑衅,这要令中韩当年受过侵略的国家(的人民)完全心平气和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人性的反映。怎么思考这个问题、怎样和日本进行更高的互动是我们的问题,但不能掩盖日本虽然道歉了很多次,但是还是在不断地在历史问题上挑衅中韩人民的民族感情(这一事实)。

  江瑞平:目前可能就是这么一个状态,日本的一些重要的政治家不断地要否认历史,这样的情况下,今天道歉,明天参拜,他的邻国,包括中国必然还要就这个问题追问下去。实际上这样一个竞争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以至于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合作局面,已经在能源领域体现出来。(徐碧姗、曾宝珠/整理)

  (金陵/编制)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