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让敌人闻风丧胆——我亲历的冀中平原地道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15:4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11日电 记者 陈辉、黄明

  “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南侵,华北平原无险可守,群众就挖地洞来保存自己,抗御外侮。起初,地洞一般只容一人藏身,一旦被敌人发现,就只能束手被擒。

  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想方设法把隐蔽和作战结合起来。这样,就有

了后来的直筒地道、“四能”地道、多层地道、地下堡垒等等。

  1942年,日寇对冀中平原进行灭绝人寰的“大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人民群众根据战争需要,把单一地道延伸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的地道网,一场令日本鬼子胆战心惊的地道战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原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说:“从地道战可以看出冀中人民的无比智慧和创造。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记者在河北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里看到,地道的原始高度在1米左右,宽度为七八十厘米,人进去后必须完全蹲着,行动非常困难。现在有一段地道为方便游客参观,加高到了1.75米。

  60多年过去了,在冉庄,记者有幸见到了抗战时期冉庄武装委员会的副主任李恒太老人。

  92岁的李恒太说:“1938年到1942年是斗争最残酷的时期,我们自己偷着挖,为了保命。那个时候挖地道的主要是“堡垒户”,即那些宁愿牺牲自己也不会出卖八路军的忠诚可靠的家庭。随着局势好转,到了1943年,就可以公开挖了。”

  “武委会铸了一个大喇叭,每天晚上我就用这个大喇叭进行广播,通知大家在老槐树底下集合,准备挖地道。”

  李恒太说,冉庄的地道,是从地沟发展来的。“我们把大路从中间挖下去,挖3米多深,一肩多宽。为什么挖这么深呢?因为以前挖的地道是四边整齐的,后来边挖边修,需要把顶修成弧形,所以就要挖得更深一些。”

  “我组织民兵们用绳子把筐子吊在辘轳上往上吊土。吊上的土,撒在两边垫路。这样一来,由于路垫高了,实际上地道用不着挖到那么深。封地道口如同修房子加顶,在地沟上面放木头、干柴,然后撒上土,这叫做‘篷顶’。但是,木头、干柴篷的顶不结实,一下雨就漏水,一走人走车走就塌了。”

  “后来,我们又换了种办法——掏着挖。5个人一组,每天必须平均挖两三尺,既省工又省力。掏着挖的时候,有一个从地面掏进去的口子,这个口子最后也要封上,用土坯垒好,否则容易暴露。”

  李恒太说:“打仗的时候,鬼子白天来了,民兵们就上房打,这是房上通;如果敌人的兵力多,咱们的兵力少,咱们就从下面打——每家每户都打通墙壁,民兵利用地形熟悉在每家之间钻来钻去地打,这是房下通;地道通就是利用地道的工事,在地道里作战。”

  “敌人往地道里放过毒,放毒的时候敌人不敢到地道里去,用扇车往里面扇毒气。可是地道里面有压力,毒气进去一段又从扇风口出去了。毒气没有伤到过咱们一个人。”

  冉庄附近的敌人说,什么仗都好打,就是黑风口的耗子战不好打。

  浅尾公平是当年驻扎在冉庄附近的一名日本兵,常常随部队出去扫荡,双手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后来,他在写给冉庄的忏悔信中写道:“……当时,我是属清水部队先头兵,知道冉庄的地道战最不好对付。我们很多人都在冉庄遭遇过地道战,而且总是吃败仗。有一次,在一个村庄休息时,清水部队的土屋中尉及其60余名士兵,受到中国军队的袭击,战斗一个小时后,只剩下24人。”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