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对“阶层化”和“小众化”的调适与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16:39 人民网

  从现阶段青年流行文化及阶层化、小众化特点较为明显的现实出发,我们注意到由于分化相当明显、差距相当悬殊,使得青年群体各个阶层之间的正常交往存在一定的困难。不同阶层的青年之间,尤其是富裕青年和贫困青年之间在平时的交往中也有很大的隔阂。在直面现实差距的同时,不同阶层的青年之间如何处理不同程度的漠视与隔阂心理,这也需要在“求同存异”的层面上加以调适。

  在流行趣味、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及职业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下,阶层化与小众化作为近年来中国青年流行文化现象一个特点,很多时候表现出其正反交相叠加的综合效应。在正向功能的方面,比如对青年的引导、规范和调适,形成资源的优势叠加;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它的反功能,比如由于剧烈分化导致的青年阶层的分化事实上明显加大,“问题青年”与“犯罪青年”的出现及聚合趋势,某些青年阶层的不良化等等,都极大地影响着青年阶层的日常生活,腐蚀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干扰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因此,对那些还处于社会化阶段的青年来说,一种盲目的更刺激、更有挑战性、更具创造性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审慎分析、科学判断;对某些以通俗化、时尚化为特征的娱乐活动与文化趣味,我们更要加以理性反思。

  同时,青年人群之间的差异化折射出的青年群体的阶层化及小众化,还与“身份认同”这个问题紧密关联在一起。身份的同一性与特质的趋同性,导致青年阶层内对共通性的寻找与相互确认,这也正是阶层化的基本特征。它或者被理解为共同的语言。“语言可以产生团体认同感,共同的语言使团体成员间易于沟通、协凋、了解、同情,不同的语言则可能将人分为不同的族群”(陈映芳:《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页)。而对此种共性的创造是聚合成为某个群体的关键所在。总之,青年社会是在一个更宽广的生活平台上表现自己文化风格与美学伦理。既要看到青年社会内部的阶层差异与小众组合,又必须看到青年群体是一个具有整体性与创造性倾向的社会活力的源泉。他们的生活风格在指向个性化需求与品味性呈现的同时,也具有在同一年龄阶层青年人所具有的共同点。尽管在当代青年社会内部有裂变,有不同的阶层分化,有小众化的组合,但他们在代际传承的层面上都受普遍性青年流行文化的影响。

  那么,在此意义上对青年流行文化现象“阶层化”与“小众化”的全面把握,必须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基本指向,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导下,从青年身心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的角度,发挥出中国青年“弘毅有为,努力进取”的传统精神。而从另一方面,社会主流文化也要努力创造条件吸纳青年亚文化的优秀资源,而不是一味地排斥亚文化群体与“小众化”青年阶层,否则只会加剧他们对主流文化的离心力与抵抗力,最终导致社会结构的松散化和断裂脱节。

  作者:周国文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