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油价“高烧”还将持续多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16:40 青年时讯

  上海大众8月8日宣布启动“飓风行动”,对旗下四款主流车型进行2000—2万多元的优惠促销。其中降幅最大的为帕萨特。这个举措对于观望中的购车族无疑是个利好消息。然而,就在同一天,纽约商品交易所传来消息,市场原油期货价格8日每桶逼近64美元,收盘前虽略有回落,但仍以每桶63.94美元报收,涨1.63美元,再次刷新历史记录。

  此前,根据国际市场油价变动情况,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先后三次调整国内

成品油价格,对这一明显加快的调整频率和步伐。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解释:“低油价时代在我们可以设想的下一步和近段时期内将很难再出现,目前已经进入到一个成品油的高价位时代。与此同时,国内油价还将继续坚持与国际油价联动的机制,这意味着,成品油调价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成品油价格还可能逐步上调。”

  面对这种无言的结局,购车族只能无奈效仿观望楼市走势的购房者,难寻最佳时机倒不如持币待购稳妥。要期待这一轮油价“高烧”消退,恐怕还得多些耐心。

  高油价时代谁最受伤?

  “油价再涨,这车就没法开了。”不少在城市里开出租的师傅们常常这样对乘客们表示,不仅是出租业,客运、货运、航空等汽油、柴油占成本比重高的交通运输行业,油价的上涨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收益。面对居高不下的油价,出租车师傅们只好绞尽脑汁“想辙”省油。一位拥有POLO私车的上班族也表示:“过去加100块钱可以跑500公里的油,现在只能跑300多公里,一年下来,养车的成本自然就上去了不少。油价再这样往上涨,恐怕过不了几年就连车都开不起了。”

  三次上调成品油价格后,谁被推到了赢家的位置。一致被消费者认为是赢家的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集团为此叫苦不迭,“发改委的调价行为是把我们一直压着没敢说的话没敢做的事做出来了。”两大石油集团的人都如此表示。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今年以来,这两大石油集团早已多次联合给发改委打报告,要求上调成品油价格。报告说炼油厂亏损得很厉害。经过发改委派工作组到炼油厂实地调查的结果表明,情况也确实如此。

  据统计,今年1~5月份,石油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810.79亿元,同比增长36.0%%;利润总额却为-27.9亿元,同比下降了124%%;全行业亏损严重。国内汽油产量自6月份以来开始下降,6月份国内的产量从5月份的436万吨降到409万吨。7月份的产量更是由于炼油厂开工率下降而急速减少。“成品油价格再不调,我们的炼油厂就没法再加工原油了。加工得越多,我们亏得就越多。”中石化有关人士表示,目前成品油和原油价格积聚的矛盾太多,已经到了非调不可的地步。即使此次调价后,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相比,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

  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涨的幅度跟不上国际原油价格的涨幅,被业界认为是进口减少而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相关资料显示,由于去年国家发改委有意压低国内成品油价格,因此国内价格始终较国际价格低1000多元/吨。以近期新加坡到岸价为例,6月份汽油零售价为5844元/吨,柴油零售价为5822元/吨,而同期国内汽油零售价仅为4600~4700元/吨,柴油零售价仅为4200~4300元/吨。有了国内外巨大的价差,中石油、中石化更愿意将成品油销往海外。同时,国际石油投机商也迅速抓住了这个机会,以来料加工为掩护,将低价成品油大量出口到境外大赚一笔,这样的情况因此又造成国内成品油供应紧张,扭曲了国内油品市场。

  虽然统计数据显示炼油业全行业亏损,广大消费者却无法理解两大石油集团的“委屈”。因为在这两家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上,我们看到的是巨额盈利。两家石油公司业绩的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

  企业为何买涨不买跌?

  在我国,国内原油及成品油的供应都有国内自产与进口两种途径。其中国内自产的原油及成品油价格的确定取决于国家发改委根据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与国内实际情况制定的基准价。具体说,国产原油基准价格是由国家发改委根据上月国际市场相近品质原油的离岸价格加上关税确定的,贴水或升水由购销双方根据原油运杂费负担和国外油种的质量差价及市场供求等情况协商确定,这样使得国内原油定价滞后于国际市场价格一个月。

  这样的定价机制,使国内原油价格基本与国际市场接轨,也使得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中充分受益,业绩取得了“爆炸式”的增长。与此同时,国有原油定价滞后于国际市场价格一个月的“时间差”,又使得我国的原油进口陷入了“买涨不买跌”的怪圈———国际油价上涨时,由于预期一个月后国内定价也会相应上涨,所以几大公司就会高价大量买进。

  “企业买涨不买跌的原因,是由于我国特殊的现行定价机制。企业在国际油价上升的时候买进,在国内就可赚钱;反之,则无利可图。”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杨青向《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如此分析。这种做法无疑是放大了原油的进口成本。在国内炼油厂炼制的原油中,有约40%%依靠进口。

  原本成品油定价滞后于国际市场的机制助长了流通体制中的投机现象———根据国际油价的走势,国内销售者很容易就能够判断国内油价的基本走势,即上调还是下调,在做出价格预期后,就能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囤积,从而造成油品资源的紧张。比如,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囤积油票的现象,还有些企业也有囤积油品的现象,这也是导致部分社会加油站出现“油荒”的原因之一。

  今年以来,为减少高油价引发的国内消费者不满情绪,国家有意压低了成品油零售价格,在国际油价上升时,减少并延缓了国内成品油价格涨幅:在3月纽约93号汽油价格涨幅达41.8%%的情况下,我国华东地区93号汽油价格涨幅仅为8%%,且这一调价举措是在4月份进行的。这样国际、国内成品油价格就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且相差30%%以上,国际石油投机商迅速抓住了这个机会大赚了一笔,而我国石油销售企业难以适应这样的快速反应,大量低价成品油被跨国石油经销商出口到境外,导致国内成品油市场出现了供应极其短缺的情况。中石化销售公司相关人士称:“一方面要承担保障社会供给的职责,一方面又要满足股东对公司盈利的要求,在目前这种定价体制下,对市场供给进行控制是不得已而为之。”

  石油定价机制悬而未决

  伸手管还是彻底放?在石油、天然气的定价问题上,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本周末会做个“了结”。《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本月1314日,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将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讨论石油包括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的定价机制改革方案。报道指出,“估计这次会议后,国家对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的定价机制改革很快就会有所动作。”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很大可能是,发改委既不彻底放手,也不会像以前一样管得过多,而是“适当调整,有紧有松”。

  据上述知情人士介绍,目前中国的石油定价机制是各方面都不讨好,中石油、中石化和民营企业、消费者都不满意,此种现状还遭到国务院和发改委领导的责问。为此,发改委价格司曾向石油领域内的专家请教:“难道我们真的管得太多?我们是否该彻底撒手不管?”

  学者们虽然一致认为,现有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问题很多,改革势在必行,但他们并不认为发改委在定价领域就应该“抽身而退”。“由于成品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其价格形成机制完全市场化并不一定合适。”石油管理干部学院的教授韩学功认为,目前我国成品油市场尚未十分成熟,完全依靠分散市场自主地形成价格,势必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另外,石油作为战略性物资,维系着国民经济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即便石油市场竞争相对充分,价格也不能完全放开,政府在必要时仍可干预。同时,成品油价格改革“宜稳不宜乱”,完全开放确实需要一个过程。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则坚持:在石油定价机制上,国家最终会完全放开,即完全市场化。”因此,韩学功认为,现有成品油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发改委放不放手就能解决的,而是要通过系统改革才能真正根治。具体问题包括:油价滞后不能及时反映市场变化;国内影响成品油供求的因素很多,单一与国际价格接轨,不能真实反映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透明之后的定价机制,刺激投机,干扰正常的经营和市场秩序等。

  鼓励节能可开征“油老虎税”

  人人都知道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在能源紧缺的条件下,对于鼓励节能和环保,世界各国有很多共同的做法,比如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国外会设置一些专门的税种,比如美国的“油老虎税”:在美国,如果购买的新车超过美国“汽车经济性标准”,购买者也将受到处罚,即征收“油老虎税”。据相关数据显示,这种标准的实施,使得美国每年能够节约1.9亿吨的原油和920亿美元的费用。

  而我国,早在7年之前,就曾提到开征燃油税一事,据《重庆商报》报道,最近持续上涨的油价又为酝酿多时的费改税蒙上了一层阴影。部分观点认为,燃油税有利于产业发展。尽管燃油税的实施会对一些汽车企业造成压力,比如生产SUV、皮卡和一些大排量、高油耗车的企业,但开征燃油税,也从某方面说明了国家将对低油耗、小排量汽车的生产和消费进行鼓励,而且开征燃油税还可以起到优化汽车消费结构的作用,这也有利于汽车产业的发展。

  不仅如此,开征燃油税还将从汽车生产、汽车消费和汽车外部环境三个主导方面规划一个节约型的汽车社会。但高油价时代的到来,开征燃油税肯定会让购车者抉择艰难,甚至对于那些已经购车的人来说,也可能是沉重的负担。

  我们可以简单地算一笔账:以一辆车每月跑2000公里,每百公里耗油8公升计算这个数字是目前私家车主中,概率最大的,假如油价为4.5元/公升,那每月需要开支的油钱则为720元。如果开征燃油税,即使按照目前所说的最低30%%的税率来计算,征收燃油税后的油价就为5.85元/公升,那每月需要开支的油钱就为936元,相比开征前每月就要多支出216元,这也远远高于目前每月95元的养路费。

  海外拓展会怎样影响国内油价?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刊登的文章指出,中海油8月2日宣布退出竞购优尼科一事表明中国企业“走出去”更注重的是商业标尺。这场长达8个月之久、中国迄今为止涉及金额最多、规模最大的海外竞购,最终以中海油的主动退出而告终。

  虽然这次中海油竞购失利,但仍有一些“意外”之喜。一方面,其退出竞购的消息在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反应积极,其股票不跌反升。同时,在这次大胆尝试中,无论是中海油,还是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都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谈到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有专家表示说,“走出去”的渠道很多,用于并购优尼科的大笔资金也可以直接投资到中亚和中东的石油产地。我们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获得资源。可以预见的是,将来在世界能源市场上中国的份额还要进一步扩大。而扩大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参与期货贸易等等。

  据悉,在上市后的2002至2004年度,中海油进行了总计15.53亿美元的6次跨国收购。除在哈萨克斯坦北里海油田收购未成,其余5次成功的收购都在亚太地区的印尼和澳大利亚。在完成这5笔收购之后,中海油开始收购优尼科在东南亚的这批油气储量资源。这种交易在空间上的密集分布,愈发清晰地显示出中海油在有意营造一个区域性网络。

  这边中海油竞购事件还余音未了之时,总部位于加拿大的中亚石油生产商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又传出考虑出售的消息,有消息称,此举很可能使其成为全球能源争夺战的一个新焦点,中国公司将再次冲在这一竞购战的第一线。

  国际原油价格疯涨缘由“油价之所以涨得那么快,这是因为谁也没料到世界经济会发展地如此之快。”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师牛犁一语道破天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他表示,“截至2005年1月,全世界经济增长了5.1%%,这是30年来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经济发展自然对石油会有很大拉动。油价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这是一个大背景。”牛犁感叹道,以前的石油工业没那么发达,经济增长对石油依赖远远没现在大,全球经济的复苏,导致了对原油需求的增长,世界上主要的一次性能源中,40%%是石油。经济迅速增长影响了供求关系。在目前全球石油供求基本平衡的条件下,全球原油生产能力的增长相对滞后于需求增长,市场上存在一个暂时性的供不应求的时间差,这就必然导致了油价的上涨。

  牛犁表示,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的原油是自给自足的,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出口,中国不必担心国际油价涨得多么厉害。因而中国的石油问题、能源问题表现得并不突出。但从2003年之后,中国开始成为石油进口国,2004底开始,我国原油的进口突破了40%%。但中国现有经济状况对油价上涨具有相当的承受能力,因为我国进口的原油不全是优质油,高价的优质油只占其中一部分。因此,高油价带给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