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郑海泉:镣铐下的舞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16:40 青年时讯

  2005年的5月,对于全球第二大银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来说,可谓颇不平淡。

  5月9日,汇丰发布新闻稿称,已与高盛及摩根士丹利达成协议,将以86亿元人民币向其收购6.1亿股平安股份,一举使其在平安的持股比例增至19.9%%。

  这笔投资不仅令汇丰成为平安单一最大股东,还令其在内地金融业的累计投资金额达

到了308亿元人民币。

  至今,汇丰银行和其控股62.1%%股份的恒生银行已经在中国内地开办近20家分行、支行网点,同时参股国内第五大银行交通银行和资产质量良好的兴业银行,在中国金融业彻底对外开放前,其布局可谓占尽先机。

  率领汇丰完成此布局的人,汇丰银行主席庞约翰于5月25日退休时的心境是:对于这家可能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大变局的百年老店,革命将如何继续下去?

  这个答案,将由一个在香港土生土长的华人来回答。由一张黄色面孔出任其主席,在汇丰140年历史上还属首次。接班人名为郑海泉,一个或许你并不熟悉的名字,但这无碍于香港的《南华早报》将他与李嘉诚并称,或称之为“香港金融界最富权势者”。

  当汇丰对外宣布郑海泉的升职,人们不难对此进行读解:当中国市场的意义越发重要,即使是汇丰银行也不得不任用一张黄色脸孔要职。虽然无论郑本人还是汇丰银行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邵铭高均承认中国市场对汇丰富有战略价值,但在各种场合,郑海泉也均否认自己仅因为中国市场而获得此职位:“我的职权范围不止内地一处,还有日本、印度、新西兰和台湾……”在未来,郑与邵铭高将分别负责亚太与欧美,正因此,他认为简单地将自己的升职归因于中国优势,失之片面。但是,“我对内地的兴趣是最大的”。

  过去十年间,像郑海泉一样意识到中国机会的海外金融家大有人在,但多数人的热情很快被冲淡,甚至有人将金融机构进入中国称为“等待进行时的游戏”。

  尽管身为普通话流利的香港人,郑海泉并不能比黄头发的欧美同行获得更多方便,他坦言“布局的过程相当艰难”。

  但身为华人,真正的优势在于,在意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后,他能比多数外资银行更为坚定地寻求切入的机会,并找到最恰当的投资法门。上任伊始,郑就盘算好了恒生业务发展的重点,针对国内目前每年只能设立一家分行的规则,他明确了最基础的战略目标:集中将网点设立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台商众多的福建等地。

  他甚至做好了另外一重盘算,逐步将香港的后勤业务迁往内地,即使暂时无法在内地市场取得丰厚回报,也能借此降低恒生银行的成本。

  在镣铐下跳舞的规则是,保持灵敏与勤勉。灵敏之意为紧跟政策,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取得尽可能多的成果。勤勉之意就更好理解:多跑,多看,多到实地去了解。摘自《环球企业家》姚一/文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