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节能进行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2日09:57 中国环境报

  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养活超过世界1/5的人口曾经令我们自豪,但是,随着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我们现在距离自给自足的警戒线只有一步之遥。

  到2010年,我国必须有18.24亿亩耕地才能实现粮食自给,而目前仅剩下18.37亿亩,

如果按照每年1000万亩的速度递减,两年内将突破警戒线。我国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达130多平方米,远远高于发达国家82.4平方米的水平。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副司长束克欣认为,我们现在要鼓励工厂建多层厂房,而不是鼓励建花园式工厂,鼓励建紧凑型城市,尽量避免建设宽马路,大广场。

  专家指出,居民建楼买房不要一味求大,城市里的边角空地可以再利用,农村原有自然村合并为中心村,闲置的宅基地可以开发成耕地。

  水利用率低造成浪费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以及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但我国人均淡水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节约用水,要从珍惜点滴做起。

  我国是世界上13个缺水国家之一。在我国668个城市中,近2/3城市缺水,1/6属于严重缺水。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教授裴源生说,农业灌溉用水占全国用水量70%,但真正能利用到的水量不足一半。我国工业万元增加值耗水量为300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20倍。城市管网的漏失率在20~30%之间。

  专家提醒,鉴于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低,因此农业上要推广管道灌溉、工业上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并改造城市管网。

  煤炭开采率低消耗量高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我国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储量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拥有量却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研究员俞珠峰认为,目前我国煤炭开采回收率平均30%,小煤矿只有10%回采率,这意味着80%多的煤炭将被浪费掉。

  近年来,我国每年消耗煤炭20亿吨,其中80%用于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产业。按目前消耗量计算,100多年后我国煤炭资源将面临枯竭。

  专家提醒,节约煤炭需要实行集约化开采,同时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石油提高利用率是关键

  目前,我国石油需求量正以每年10%的速度上升,而生产增长速度却仅在2%左右,专家指出,节约用油,至关重要。

  在我们的生活中,小到一个塑料袋、一双球鞋,大到汽车、飞机用油以及工业生产都与石油密不可分。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可目前已探明可采石油储量仅为70亿吨,排世界第12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见义认为,其实在交通方面的节约很有潜质,在汽车保有量1亿台的情况下如果使用小排量的汽车,到2020年可节约20%的石油;另外我国能源利用率低,仅是日本的1/4,美国的1/2。

  专家提醒,节约用油最重要的是引进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同时也可利用天然气等其他能源替代石油。

  森林节约从小事做起

  在我们的生活中,从使用一张纸、一双一次性筷子,到装修一个新家,都要消耗木材。因此,节约森林资源,人人有责。

  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但是人均森林蓄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目前我国每年消耗木材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300多万公顷林地的年总产量,造纸和建筑装修材料用量最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认为,原木经过加工、跟其它材料的复合,可以用少量板材代替原来大量的原木,1立方米的人造板可以代替4立方米的木材,这是很大的节约。

  专家提醒,节约森林资源,首先要节约使用纸张等以木材为原料的消耗品,节约1吨纸就可以节约4吨木材;一次性筷子、建筑废材、园林剪切的木枝等,都可以回收造纸。

  废弃物回收利用潜能巨大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大约有90%的废弃物都可以回收利用,专家指出,做好废品回收既能节省物资,又能节约资源。

  有关数据显示,每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好纸约800千克;每回收1吨废玻璃,能生产出约420平方米的玻璃;每回收1吨废钢材,能炼好钢约900公斤。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潘家华认为,废品回收其实是建立循环经济最基础的一部分,它不仅是物资本身的节约,还有助于能源消耗的减少,比如说钢材的回收利用,就减少了对铁矿石的开采,减少了相当量的能源消耗。

  专家建议,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比如可以用太阳能、风能、水能替代煤炭发电等。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