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化人物】冼星海:烽火年代最强音归于星辰大海(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2日13:03 人民网
【文化人物】冼星海:烽火年代最强音归于星辰大海(图)
引子——辽远的纪念

  电视剧《冼星海》在央视的热播,让国人仿佛又回到了波澜壮阔的烽火年代,又聆听到那个年代斩钉截铁的坚定乐章。冼星海是伟大的人民音乐家,抗日战争时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震撼人心的音乐作品,特别是《黄河大合唱》等不朽名作。

  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能在无形中带给人坚强的力量,今年是冼星海诞辰100周年、逝世60周年,希望那些强劲跳跃的音符能够飘向辽远的星辰大海。

  主题——壮美的一生

  在巴黎求学时,冼星海自己有过这样的描述:“我常常在失业与饥饿中,而且求救无门……在繁重琐屑的工作里,只能在忙里抽出一点时间来学习提琴、看看谱、练习写曲……有过好几天,饿得快死,没法,只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馆、大餐馆中去拉奏讨钱。忍着羞辱拉了整天得不到多少钱,回到寓所不觉痛哭起来,把钱扔到地下,但又不得不拾起来。门外房东在敲门要房金,只好把讨到的钱给他,否则就有到捕房去坐牢的危险(其实,如不是为了学习,倒是个活路)。有一次讨钱的时候,一个有钱的中国留学生把我的碟子摔碎,掌我的颊,说我丢中国人的丑!…………我想到自己多难的祖国,和三年以来在巴黎受尽的种种辛酸、无助、孤单,悲忿抑郁的感情混合在一起,我两眼里不禁充满了泪水,回到店里偷偷地哭起来。在悲痛里我起了怎样去挽救祖国危亡的思念。”冼星海生活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一生颠沛流离,尽管有不少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但也有很多音乐作品散失了。

  冼星海的音乐美学思想十分丰富,音乐创作技巧形式多样。他曾说过:“许久以前,我就立意以民间音乐做基础,参考西洋音乐进步成果,创造一个新的中国音乐形式……我还坚持这样的作风,这就是吸收欧美进步技巧,利用中国固有喜见乐闻的旋律,用简单和声配以中国和西洋乐器,尤其多用打击乐器,使作品本身成为大众化、民族化、艺术化的统一艺术。”href=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19/3604688.htmltarget=_blank>

  冼星海在他的一生中,经历过几次人生道路的选择。第一次是在巴黎音乐学院毕业的时候。当时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留在巴黎,那里有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有继续深造的极好机会,还有一个正在同他热恋的美丽的法国姑娘。另一种选择是回到祖国,同祖国人民一起抗日救亡。冼星海选择了后者,毅然决然地回到正在遭受日军侵略的祖国。第二次是在上海沦陷时。一种选择是留在大城市上海,那里有同他相依为命的妈妈。另一种选择是离开上海,继续斗争在抗日救亡的第一线。冼星海选择了后者。第三次是在国统区。是继续留在国统区,还是到革命圣地延安?他选择了延安,就是在这里,他创作了不朽的伟大作品《黄河大合唱》以及许多著名抗日歌曲。冼星海从为艺术而艺术,到为祖国而艺术,到为革命而艺术,最后,被毛主席称为“人民的音乐家”。

  华彩——异国的知音

  在哈萨克斯坦的旧都阿拉木图,竟然有一条用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命名的大街──冼星海大街,想不到在中国的邻邦也会有这位中国人的名字被铭刻。

  冼星海于1943年从莫斯科辗转到达阿拉木图,在这里度过了他40岁生命历程中的最后两年半时间,受到当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料,并创作了一批激情涌荡的传世佳作,收集和改编了大量哈萨克民歌,成为用音乐传递中哈友谊的使者。1998年10月7日,阿拉木图市长发出市长令,决定将市内的弗拉基米尔大街重新命名为冼星海大街,并为冼星海竖立纪念碑。1999年11月16日,冼星海大街命名和冼星海纪念碑揭幕仪式在阿拉木图隆重举行。

  冼星海纪念碑竖立在冼星海大街和加加林大街交汇处。纪念碑以荷花为造型,碑体下部荷叶层叠,上部荷花绽放。荷花纯洁高雅,寓意东方文化。用中、哈、俄三种文字镌刻的碑文写道:“谨以中国杰出的作曲家,中哈友谊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冼星海的名字命名此街为冼星海大街”。纪念碑上还镌刻着冼星海的简历以及他创作的歌颂哈民族英雄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的第一行乐谱。

  尾声——灵魂的净化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1939年,壮美的黄河壶口瀑布激发了诗人光未然的灵感,创作了后来成为《黄河大合唱》歌词的诗篇。之后,这首由冼星海谱曲而成的战歌从延安唱响,很快传遍全国,一直唱到了抗日最前线,它鼓舞着中华儿女浴血奋战,伴随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冼星海》中扮演冼星海的演员马晓伟说,“我倾听冼星海的音乐,感觉到《黄河大合唱》中的力量———它就像一个鞭子抽着人向前跑,让人抑制不住想冲上战场。”

  一位网友在看过电视剧《冼星海》后,在留言中写道:“大幕合上了,可曲音还未能散尽。的确,后面的《黄河大合唱》真是太完美了。黄河的瀑布、黄河的水、黄河的音乐天际流。这是一部融思想教育与音乐鉴赏为一体的不错之作,尤其是让我们的孩子辈们,可以从中懂得奋斗、目标、价值与做人的道理。现在太需要这样有强烈意识形态教育的作品了。孩子们需要它,大人们也一样得到了一次灵魂上的净化。”

  相关阅读

  【冼星海(1905年6月12日一1945年10月30日),中国著名电影作曲家、音乐家,原籍广东番禺,1905牛出生于澳门,1918年回国。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1930年赴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并在学习期间创作《风》一曲,受到巴黎音乐界的赞誉。1935年夏,他回国参加抗日,先后创作了影片《壮志凌云》中的《救亡进行曲》、《青年进行曲》中的主题歌《青年进行曲》等。之后他又写出影片《夜半歌声》(1937年)中的《热血》、《夜半歌声》、《黄河之恋》等几首抒情插曲,显示了独具一格的作曲风格。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写出抗战戏剧《保卫卢沟桥》的主题曲。1938年他奔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随后写出《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歌剧《军民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成为他的一部杰作,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39年他又为纪录片《延安八路军》创作乐曲,以后赴苏联创作了《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等,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苏联期间,他积劳成疾,于1945年逝世。延安各界为他举行追悼会,毛主席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志哀”。】

  作者:人民网评论部策划编辑:王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