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保持党员先进性亟需解决好六个突出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2日17:16 红网

  红网『字体: 大 中小』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是要强化党员宗旨意识、提高党员综合素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然而无庸讳言,当前有些党员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够充分的,并且在党员队伍中还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音符:有的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淡薄,干工作怕吃苦,有好处斤斤计较,对歪风邪气不敢抵制斗争;有的党员是非观念不强,感情用事,凭个人好恶得失看待

处理问题;有的党员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观念落后,不但没有能力带领群众致富,而且对致富的人眼红;有的党员价值观念畸变,以钱的多少、官的大小来衡量人的价值,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私奉献的精神统统弃之脑后,甚至把党和人民给的权利用于谋取私利,等等。诸如以上的行为举止表明,这些党员已将自己等同于一般老百姓,甚至还不如,离党员先进性的标准已有很大差距,不但发挥不了应有作用,还造成了恶劣的负面影响。

  从大量的调查来看,造成党员不能充分体现先进性的因素很多,亟需解决的有以下六个突出问题:

  1、观念“失落”。随着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造成了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活动分散化,行为方式实用化。面对这些新变化,有些党员个人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内涵不断扩变,以个人利益为价值取向的心态不断突出。显然,“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断被削弱冲淡。而在党员的教育上,一些党组织习惯于根据上级的意见和要求照搬照抄,很少考虑本地区本单位党员的思想状况,内容上缺乏针对性。教育形式上一般只采取读报、看电视教育片、传达会议精神等灌输式的方法,使一些地方的党员教育常常出现“言者不自然,听者不耐烦”的现象,这种有悖于党员思想实际,只强调党员义务,不讲党员权利的说教,已经产生了教育愈严愈力、效果愈小愈差这样南辕北辙的反向落差。

  2、流动“失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各行各业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动态性、应变性的流动态势。很多党员与组织之间因流动而造成时空疏离,远离单位的党员愈来愈多,时间愈来愈长,空间愈来愈远。在这种宏观背景下,象支部开会学习、组织生活等集体活动很难从时间上、人员上得到充分的保证。那些因工作需要长期远离组织所在地的党员,本单位支部无法管,外地支部不想管,支部活动参加少,组织意图知情少,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力障碍重重。有的党员不愿让原单位知道自己在个私企业工作,有的外地党员认为在个私企业临时打工,没有必要回原籍转关系。另外,有的打工地点没有党组织,无法接转组织关系,形成部分党员既未转组织关系,又未持党员证明信,“口袋”党员现象普遍。

  3、位置“失重”。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人事体制改革中,部分党员干部、党员职工被分流、下岗,成了无业人员。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浪潮中,他们要找工作、再就业,难度很大、障碍很多。由此而来就是家庭经济拮据,基本生活困难。在没有生活保障的前提下,去积极履行党员的权力和义务,是有一定困难的。另外,不少农村无职或生活困难党员不知道要从哪些方面和怎样去体现先进性,而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要求“一刀切”,要求所有党员样样带头、无私奉献,就使这些党员感到力不从心。

  4、结构“失衡”。随着形势的发展,党员队伍的构成正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目前在基层有些地方却突出表现在党员平均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上,造成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片面性、局限性。从基层党员队伍结构来看,青年党员尤其是高素质青年党员比较少。这与建设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基层支部老党员受年龄、文化以及观念的影响,既不能身先士卒,带头发展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又不能高瞻远瞩,当好基层组织的助手和参谋。另一方面,一些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党员,文化科学知识学习不够,思想认识水平不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动力,不仅影响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同时更加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

  5、管理“失灵”。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一些社会管理服务职能从政府部门中分离出来,转移到社会上,新的社会组织应运而生。而随着群众利益的多样化和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种社会组织不断出现,群众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也不断高涨,除社区居委会外,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体育等活动群体也逐渐增多。这些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新经济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社团组织,人员组成复杂,素质不一,对这些组织中的党员很难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教育管理。与此相应,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缺乏有效的引导。首先是观念不适应,对新形势、新矛盾、新问题缺乏足够的理论和思想准备,粗放管理,忽视对个性的研究,创新意识不足。其次是力度不适应,管理上存在畏难情绪,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或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第三是方式不适应。党员管理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不能从本地本单位实际出发,而套用计划经济年代党员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对新形势下党员思想变化、从业结构、生活方式的研究思考不够,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重复、单调,影响了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机制“失效”。最主要的是有些地方没有确立党员的主体机制,党员没有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即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评价体系让党员对党的事业自觉认同、自觉参与、自觉奋斗。首先,党员的参与机制虽设未立。其次,党员主体的监督机制虽通不畅。近年来,在大力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上扩大了党内事务公开化的程度,疏通了一些党员民主监督的渠道。但是还是没有有利于党员监督的“直通车”,党员的意见、批评、检举、控告、质疑、评议等等要顺畅表达还有一些障碍。再次,党员主体的权利保障机制虽实还虚。可以说,目前党员主体的权利保障机制一直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此,没有刚性的机制来保障党员权利,也就不可能激发党员的主体意识,也就不可能让其主动去充分发挥作用。(稿源:红网)(作者:杨成)(编辑:刘纯)(2005-8-1019:53:33)(2005-8-49:40:29)(2005-8-2 14:29:02)(2005-7-2914:55:23)(2005-7-2914:49:26)(2005-7-27 19:42:24)(2005-7-2615:13:10)(2005-7-210:08:23)(2005-7-15 10:01:46)(2005-7-13 0:01:25)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