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爱是永远的年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3日05:06 人民网-人民日报

  孙小宁

  记忆中最后见到冯亦代是在中日友好医院,冯老病情加重,连带着将黄宗英也变成一个病人。就一起成了病友。两位老人一起病着,那景象最是不堪,所以每次见面之后心中都很凄凉。

  但与冯老的这次见面却让我惊喜,他安坐在椅子上,目光依旧是安静的,像秋天的湖水,又还是有神采的,是一种生命最稳定时的状态。嘴角有时还会有一丝笑意,总觉得不像是听我们谈话引起的,而像是在回味昔日一些顽皮的事情。他的面前摊着书籍和小本,对于岁月的不服输表现在他又可以拿笔记东西了,而不是像在中日友好医院里那样,用习字本一点点恢复写字的感觉。他现在看的是张平的小说《抉择》,夫人黄宗英说,还得给他买《十面埋伏》和《天网》呢,还是过去那种读书习惯,看一个人的东西,就看所有的作品。那手掌大的小本子上记着读书心得,很零碎的杂感,已不是当年给《读书》写东西的感觉了,但那份认真与考究还在,还是那个痴迷书的老学者。

  从来觉得他们两位是两种不同的风景,一个是仁者爱山的稳重,一个是智者乐水的流动。如今,那流动的水看起来也不是那么流畅自如了,走起路来只能是小步轻移。“主要是膝盖关节的问题。”流水一样的老人没有自怜的样子,相反还有一种做事的兴奋与充实感。她正在做一件事情,整理二人的情书,取名叫《野葡萄藤》系列。她旋即拿出来给我看,那已打印出的部分全是冯老写的,每一封都标明时间,是精确到上午与下午几点的时间。一天一封,甚或是两封,加起来就是厚厚的一沓。那本该是由八十岁的老人一笔一笔写出的,笔端全是浓得化不开的情与爱,几乎每一封都这样开头:“我的总也想不够、爱不够的……”,而结尾,同样的话还会出现,痴迷得像一个二八小伙。

  而我印象中的冯老,是那么坦然平静,甚或说有点小小的得意。那情书是由一位八十岁的老人写给另一位比他小十来岁的另一位老人的,而他们就在我的眼前坐着,那么坦然地把情书交给我看,看那被岁月检验过的情感,看他们依旧深存的爱情。

  读着,读着,你只会怀疑,那个做着最真诚剖白的老人会是我眼前这位秋水一样水波不兴的老人吗?他甚至于会画一个自己家的路线图给远方的新娘,那上面标了花园还标了电影院,虽然是实有其物,但在那张草图上,却有了一种更美好的寓意。我听见身边的黄宗英老人幸福地叹息着:他可是用这张草图把我骗到北京来的。

  曾经觉得情书是这二十一世纪即将消逝的景观,在互联网、电话、手机将一切便捷给了你之后。但这两个老人在人生的黄昏却在做着这样的工作,像黄宗英老人所说,赶在记忆力还好的时候,将一切整理出来。

  今年年初冯亦代老人离世。现在这本情书集整理出版,书中我看到了黄宗英式的表达:“他拣了个好日子,漫天灯火迎他。”编者为二人的书信集起名《纯爱》,他可能不知道,这个名字已经是当今情感小说的一种潮流。但将这样的书信一封一封地读下来,我又怎能说,这不是令人笑、令人哭、令人艳羡又令人妒忌的纯爱?

  厚厚的一本书,却只是1993年2月到11月间的京沪两地书。是两位老人从相互试探、表白到相互思念、相互激励的文字。又不止于谈情说爱,比如还会商量彼此要合写的专栏,要读要译的图书,还有将来一起要面对的生活。我感觉他们在情书里不仅建构了他们的情感世界,也建构了绚烂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对于经历过人生沧桑、又都有情感经历的人,人们会说,让过去的就过去,一切重新开始。但是,在《纯爱》里,我却处处能看到他们无所保留地谈到那两个对各自来说重要的名字:冯亦代老人已逝的前妻郑安娜、黄宗英的丈夫赵丹。在5月19日的信中,冯老写道:“当然我们的屋子里要摆阿丹的照片。二嫂(指郑安娜)一向喜欢你和阿丹,如今你替代了她,我代替阿丹,做完我们四个人的梦,这将是一件美事。”类似的表白也出现在黄宗英老人的信中。她说:“你找到爱伦坡的回忆录了吗?你更为他的夫妻爱恋所触动吧?怀念你的安娜,多情的人儿,这很好。爱伦坡回忆录中不知是否包括书信集,他是‘在我爱之如命的妻子死后,我倒获得了新生’。我把英文抄给你,作为我今晨的英语练习,更作为我对你写回忆录的支持,对你恋着安娜的理解。”

  将彼此的过去接纳过来,再为彼此做未来的承担,他们就这样心疼着对方,呵护着对方。作为文字的倾诉者,黄宗英老人的文字还是那么灵性飞扬,像溪流之水,随处能激荡出水花。冯亦代老人则一改学人书话的端庄谨严,变得有时如毛头小伙般莽撞而直接。但我们还是不能不为之感动。

  读这样的书信,脑子里常会浮现《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的最后场景:一对到了晚年才走到一起的老人行驶在大海中的船上,男人对女人说:一生一世。书中的阿寥沙一生都是浪荡子,但这暮年的表达读来仍然夺人心魄。学者汪晖评及此小说时曾说:青年时代的爱情迷狂中夹杂着更多的幻想与欲望,而老人的爱情却那样朴素而富有生命的智慧。我从冯老的晚年爱情中为这句话得到了现实的印证,同时又有点分辨不清,到底是虚构的小说像生活,还是真实的生活像小说?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13日 第八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