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立遗嘱渐成风尚(每周观察)(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3日07:2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立遗嘱渐成风尚(每周观察)(图)
  随着社会再婚率的提升、城镇人口老龄化和高收入阶层低龄化以及公民对私有财产保护意识的增强,近几年,北京办理遗嘱公证的人数在不断增长。据北京市公证处统计,2000年,到该处办理遗嘱公证的每月只有40多人,而目前已经增加到每月80多人,呈显著增长趋势。由此可见,国民的法律意识在增强,立遗嘱逐渐成为了一种寻常的法律行为———

  老年人仍占绝大多数

  妻子早逝的王老先生在退休后选择再婚,但膝下两个儿子并不十分赞成,家庭关系因而变得不再融洽,而王老先生和妻子却是彼此关心照顾,感情很好。为了在自己去世后,妻子的生活能够有所保障,王老先生来到公证处办理了遗嘱公证,将家中主要的财产———一套70多平米房住房的产权留给了妻子,并声明在妻子去世后,儿子们才可以继承房子的产权。

  与王老先生不同的是,刘女士和老伴退休以后就把原来的房子卖了,把钱存到银行,搬到小儿子家去住。老人认为,其他的子女对他们的关心程度远不如小儿子一家。于是,老人们想把存款分配得更为公平,就决定立遗嘱,声明留给小儿子的那份要比其他子女要多。

  据北京市公证处副主任陈中京介绍,目前在北京的遗嘱公证中,5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达到95%左右,属于绝大多数。而且在办理遗嘱公证的老年人中,房屋产权的继承始终是焦点所在。一方面,对于多数年轻人来说,房屋价格偏高使独立购房变得困难,除了分期付款买房之外,多数年轻人还离不开经济条件较好的父母的帮助;另一方面,一些较为拮据的家庭中也难免会出现子女帮助父母买房的情况,这两种情况都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财产归属关系变得复杂。而房屋作为个人的一项不动产,在继承时必须进行登记,完成过户手续,这就更需要在遗嘱中明确房屋产权的归属。陈中京还说,对于存款、有价值的字画等动产也是办理遗嘱公证中涉及比较多的方面。

  年轻人立嘱不再稀奇

  虽然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遗嘱仍然是老年人为处理“身后事”而惯用的一种方式,但据笔者的了解,从2002年开始,年轻人在立遗嘱问题上也逐渐开始转变观念,并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出差,现在这么多交通事故,安全问题还真让人捏把汗,想到自己辛苦挣下的家业,我要做一份遗嘱公证。”据丰台区公证处工作人员介绍,年仅30岁的王先生近日申请办理了一份遗嘱公证。作为某公司年轻有为的部门经理,他想提早安排好自己的财产,以免日后引发分割遗产的纠纷。

  据北京市公证处提供的数据,从2002年开始,北京已经出现30多岁的年轻人士前来办理遗嘱公证的事。近几年,部分区县公证处每年都能办理一两件这样的遗嘱公证,市级公证处每年也有两三件。

  据分析,这些年轻人多以从事危险性职业(如空姐、司机)、婚姻双方互相不信任、患疾病或是进行一定冒险活动的人群为主,其中又以已婚人士以及男性居多。在创业成果较为显著的年轻人群中,低龄迈进富裕阶层者已不再鲜见。他们珍视自己的财产分配,具有较高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考虑到家庭和睦,而选择提前办理遗嘱公证,运用法律手段处理遗产,为日后可能出现的种种纠纷提供了保障,也避免了不必要的社会矛盾。他们的遗嘱涉及的方面相对广泛,如房产、私家车、公司等等都包括在内。

  我国法律规定,18岁以上的成人都可以立遗嘱,而且,16岁以上的公民如果是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生活来源的,也具备这个资格。

  立遗嘱防患于未然

  公民立遗嘱在许多国家是很寻常的事情,有些国家不论年龄和身份,只要是成人都有遗嘱,甚至出远门旅游或乘飞机之前,都要写份遗嘱,防患于未然。我国的《继承法》第五条规定: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也就是说,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相比较,以遗嘱继承优先。遗嘱是对自己的财产和事情所作的最为明智的交代。

  据了解,我国现在通行的遗嘱有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口述遗嘱、录音遗嘱这5种形式,其中公证遗嘱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其余4种都不能撤消或者变更公证遗嘱。

  据北京市公证处公证员介绍,在遗嘱公证的程序中,立嘱人首先要提供自己的身份和财产证明,同时,立嘱人必须神志清醒,思维正常,有完全行为能力。其所立遗嘱,无他人胁迫,完全自愿,并且所立遗嘱必须有两个以上跟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人作为旁证。之后,在公证员的指导下完成遗嘱的起草,并办好遗嘱的公证书。对于患有脑血栓等脑部疾病或者年龄比较大的立嘱人,必须要在公证过程中进行录音录像记录,以确保遗嘱公证的有效性。

  陈中京指出,遗嘱的办理并不存在贫富问题。目前,在北京办理遗嘱公证,如不录音录像则只需要400元人民币,立下遗嘱绝对有百利而无一害。那些经常出差、社会交往频繁的人,尤其应该立一份遗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8月13日 第三版)

  作者:王士斌文/图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