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总不能制定一部《高兴法》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3日09:52 南方都市报

  媒体思想之刘洪波专栏

  高考录取书陆续发出了,谢师宴渐渐多起来。说是谢师宴,其实并不只是谢老师,还有亲朋来赴会,庆祝大学梦圆,当然又不仅仅是庆祝,还会有馈赠,主要是礼金。于是有义正词也严的人士出现:谢师何必有宴呢?送一束花、请一声安就可以了;谢师又何必有亲朋赴会呢?打着谢师的旗号,大搞铺张浪费;庆祝何须送礼呢?社会风尚败坏。结论是明确的:

谢师宴是一种社会不和谐因素,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

  我对这义正词严的声音恶而不能远之。我不知哪个部门与谢师宴“有关”,又能采取什么合法措施来禁止谢师宴,但从对“有关部门”的殷切希望,可以看出一些人是多么喜欢借重权力来干犯完全私人的事情。

  说谢师宴完全是私人的事情,是因为一个人请谁吃饭,完全可以由着自己,而不必请示汇报。当然这里面不包括公务人员,公务人员将宴一摆,往往会“谈笑有属佐,往来无白丁”,不管叫什么宴,最后必然是“百官宴”,款子不管公私,做派已坏了风气。一个老百姓要摆摆宴,有什么问题呢,能将江苏宿迁仇和书记的“限桌令”推向全国?从来,酒桌即是中国的集体感情交流中心,听说现在又要重振“国学”,弘扬传统,就算酒桌不好,也不能一下子掀翻是不是?政府招待外商,也没有说“会谈”一下就了事的,也要设宴款待,何以到了民间,设宴就不行了呢?

  设宴不能浪费,这我同意。但办什么事都不可浪费,不独设宴而然,更不独民间设宴而然。那么反对浪费可也,而不必反对设宴。以为设宴就是浪费,岂不是太轻视民众之间借酒桌完成的感情交流了?

  我不知道人们何以对民间喜庆活动会如此看不顺眼。在农村,一个孩子去当兵,被视为一桩喜事,亲朋往贺,近邻随喜,也要置酒设宴的,人们会说“亲朋都为他高兴,全村人都给他送行”。但民间酒宴好像也只有这一种情况不被否定,好像除了为国当兵之外,别的喜庆活动都要把酒席革去才合乎“文明”。

  设宴送礼可能是一个毛病,但民间自有礼尚往来的成例,总不是什么大问题,何况礼尚往来,并不以手面阔绰为标准,而往往讲究“符合身份”、力所能及,对社会风气不仅说不上败坏,可能还是一种扶正。一人得中,亲朋往贺,正是祥和之气,根本不可谓“新的不和谐因素”。

  我自小生活在农村,跟着父母吃过无数婚丧嫁娶的宴席,都算是“打牙祭”,当然要送礼,但也不至于成为家庭的难关,宴席上也基本不存在浪费,亲戚朋友借此机会才能较为齐全地团聚,倘若家有喜事而不告知亲友出席,不仅无补于和谐,反而会造成关系的疏离。

  民间喜庆宴会,甚至是民间的一种生存智慧。礼尚往来,不仅增进亲朋乡邻情谊,而且类似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一个人上了大学,很可能学费有问题,家里置办酒宴,亲朋各送一点礼,上学的钱可以筹得大半。这一点,我相信农村出来的学生都会有感受。

  我有限地理解一些人“移风易俗”的苦心,但即使“移风易俗”,还有一个移什么风、换什么俗的问题。你可以在家有喜事时弄些花啊草的,但也不必否定别人请客吃酒。我想,把什么风俗都弄得“现代文明”了,中国生活方式与大众的民族生活大概也差不多了。

  我更加不能理解政府部门控制民众私事的自负,连民众自己办个酒席都要“采取有力措施”,与管制民众穿衣跳舞的格式并无区别。你洪恩浩荡,让大家都唱“咱们老百姓,今儿个真呀真高兴”,但又觉得什么都该有个法管起来才“方便”,何事允许高兴、何事不许高兴、高兴应以何种方式表现都得规定,干脆搞个《高兴法》吧,但那叫个什么事?

  (作者系《长江日报》评论员)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