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欧战的见证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4日04:32 人民网-人民日报

  施亮

  萧乾老人的遗作《独步世界大战中的欧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大部分文章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刊载在《大公报》上的战地通讯。萧乾老人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活跃于文坛的“京味儿小说家”,他的文章语言幽默,生动传神,文采斐然。1939年他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又兼任《大公报》记者,曾经远隔重洋,从大轰炸下的伦敦寄回国多篇战

时通讯,登载在重庆的《大公报》上,真是脍炙人口,传诵一时。据说,解放后有一次周总理对萧乾讲,你描写欧战的文章我几乎篇篇读了,看到你的名字,我想起在大革命中牺牲的一位同志,他的名字也叫萧乾。后来,我听文学界一些老人回忆,他们之所以对萧乾的那些战时通讯特别关注,因为,重庆的知识界明白中国的抗战会是长期持久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大家都密切注视着整个欧战进程的发展。冯亦代老人就说过,他那时在外国通讯社当翻译,一些文艺界著名人士时常向他打听欧战消息,也很喜欢看萧乾从欧洲写来的战时通讯文章。

  如今,仔细阅读《独步世界大战中的欧洲》一书,读者们可重新感受六十多年前的那一段历史。在英伦岛上,大轰炸的缕缕硝烟,岛国雾都的瓦砾废墟,地铁站台中的惶恐难民,以及诺曼底登陆后,萧乾作为中国唯一的战地记者,在莱茵前线的冒险奔波,又目睹纽伦堡法庭对纳粹战犯的审判,还有对达豪集中营罪行的采访,都展现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萧乾的这些战时通讯文章又是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他是以文学笔法来写新闻特写的,既不乏艺术的形象性,也具有通讯的真实性,文笔瑰丽、隽永清逸、委婉舒曼,虽然是写战争,却未感到有躁厉之嫌,颇有英国随笔轻灵风趣的雅致。他眼光独到,角度别致,譬如写伦敦上空的防空气球———被称之为“银风筝”,随后写出伦敦被德国飞机轰炸后的一系列见闻,救火队员如何奋勇抢救,房屋被炸人们怎样流落街头,水电断了市民们多么无奈,等等。还有那些栩栩如生的普通英国人,在乱砖堆埋藏了四昼夜的十四岁小女孩、每周节省十先令工资捐给红十字会的无名樵夫、请求牵着自己心爱的马一块进防空洞的淳朴农民、房客的屋舍被炸毁却依旧催收房租的冷酷房主、在防空洞里捣乱的酗酒醉汉……生动地描写出战时英国社会的芸芸众生图。甚至,萧乾的笔触没有忘记写到那些小猫、小狗和各类家畜,英国人是珍爱宠物的民族,在大轰炸中因市政当局规定不许带动物进防空洞,许多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宠物竟然冒着生命危险留在家中。一些人提出为节省粮食可杀掉宠物,立即受到舆论批评。种种些微小事里,我们能看到一个民族的道德精神。在这本书里,我们不仅从中读到欧战风云的史事,亦可以感受到作者一种富于哲理的睿智思考,他以那种凝重、深沉和理性的眼光审视着这场战争———一场不仅关系着欧洲人,也关系到整个人类命运的战争。

  读了这本书后,使我进一步理解了萧乾老人的情怀。我少年时随父母去向阳湖干校,与萧老的儿子萧桐是同学,也曾经与萧老朝夕相处。那时在一个少年眼中,萧老是个少言寡语的老人,肩背着种种罪名而忍辱负重地求存,真是如临如履。可有一回,我们一起收工回来,在一条小河边洗完澡,萧乾老人与我卧在河滩上晒太阳,他惬意地抚摩自己的胸膛,对我说一句,想起在英国海滩上晒太阳,那个感觉是很好的。我好奇地问他,您去过英国?萧乾老人却一脸仓皇,又把话题转开了。以后,我回家问父亲施咸荣,才得知萧老旅欧的那一段历史,父亲反复告诫我,不要对别人再说此事了。在那个年月,随便一点小事都可能引出一场严重的批判呢。由此看出,父亲是同情萧老的不幸命运遭际的。从干校回京,父亲又与萧老等人共同翻译《战争风云》,那时已至“文革”末期,此书是当作“内部书”而翻译的,我看父亲在统稿时,萧老的译稿中常夹有一些便条,大都是统一人物与地区译名的建议。他的翻译态度极认真,手稿工整干净。萧老翻译此书共八章,仿佛没有关于“英国战役”的情节。但是,他肯定是读过《战争风云》全书了,作为欧战历史的见证者,阅读到这一部精细地描写欧战进程的长篇小说,我猜想萧乾老人必定深深勾起对历史的回忆,因而浮想联翩,感慨良多吧?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14日 第八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