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爱 是寄生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4日06:16 中国青年报 |
精彩片段 衡量真爱的两把尺子: Ⅰ真爱行为是一种抚育自身和他人情感和精神成长的行为; Ⅱ真爱行为助长个体的责任感。 结婚,不是为了寻找幸福,而是为了和另一个人共享我们已有的幸福感,从中才有可能产生出1+1>2的幸福效应。 真爱不具有彼此依赖的性质,而是两个自由人的选择。 小珊来找我的时候一脸憔悴,25岁的她穿着黑色的风衣、黑色的毛衣、黑色的裤子,连头发上的卡子都是黑色的。 她说她失恋了,她不想活了。 小珊一直暗恋自己的导师,她觉得导师身上有一种忧郁的气质,这种气质特别令她心动。开始时,导师似乎离她很远,并没有对她的种种暗示做出回应,甚至好像还有意无意地回避她。但越是回避,小珊的感情就越是强烈。终于有一天,当小珊有机会和导师单独在一起时,她向导师表达了爱意。出乎意料的是,已经成家的导师并没有拒绝她的示爱,反倒向小珊诉说了自己婚姻中的种种“不幸”,说小珊的出现让他有一种“重生”的感觉。导师的表白让小珊既心酸又受宠若惊,生发出一种“拯救”导师的决心———还从来没有人让小珊感到自己是那么重要!她不在乎导师有妻子,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甚至不在乎父母的坚决反对。未来的种种障碍,反倒更使小珊充满渴望,充满斗志。 然而事情并没有向小珊期望的方向发展。一年之后,导师告诉她自己不能离婚,并且提出断绝来往。小珊崩溃了,她不明白,为什么导师不再需要她。 没有了爱,小珊觉得非常空虚,非常孤单,她觉得生活是那么灰暗,她感到深深的绝望。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小珊”这样的当事人,并且总是听到一句几乎相同的话:“我实在太爱他(她)了,没有他(她),我不能再活下去。” 那么,心理咨询师会怎样回应呢? 有一本书叫《我们都有心理伤痕》,它的作者叫徐浩渊。在书中,徐浩渊引述了一个十分经典的回答。这位叫做派克的博士对因为失去爱的对象而“活不下去”的人说: “哦,你搞错了,你根本不爱你的丈夫(妻子、男友、女友)。” 当然,对方会很生气,会质问作为咨询师的派克。派克则会耐心解释说,你说的那不是爱,那是寄生。 在派克看来,当你需要靠着另一个人而活下去,你便是一个寄生者。在这样的关系中,没有选择,没有自由。爱应该是自由的选择。两个人相爱,意味着其中的每一个人,完全能独立生存,但是他(她)选择与对方在一起。 不知道小珊或和小珊有着相似经历的朋友看到这段话会有什么反应? 很多人都把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好像找到了一个爱侣就找到了幸福。徐浩渊博士却说,幸福是自己的杰作。 可是,从小缺乏爱的人、心理不成熟的人,特别容易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依赖对方来支撑自己脆弱的自我价值感。小珊就是这样,她的父亲重男轻女,对她一直非常冷淡。小珊爱上导师,其实是在导师身上寻找原先没有得到满足的父爱,而导师对她的短暂接纳,也让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满足。这样,小珊和导师就成了一种“寄生”关系,一旦情感的靠山倒了,就不能独自站立。 也许,只有当小珊明白,她所承受的痛苦也有自己的一份责任,她才能真正站立起来。 《我们都有心理伤痕》〔美〕 徐浩渊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陆小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