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上百名老战士签名"牵"出一串抗战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4日08:36 扬子晚报

  本报苏绣长卷“签名征英雄”活动昨再掀新的高潮,尽管南京天气酷热,但老战士们前来签名的热情高涨。从一大早开始,驻宁众多干休所里的上百位老战士便通过集体组织或自发地前来签名,情景十分感人。

  昨天上午,驻宁海军指挥学院干休所的20余名老战士,在所领导的率领下,一大早乘坐自备车辆兴致勃勃地赶来签名。老同志们顾不上擦一把汗,便认真地在长卷上留下自己的

名字。他们纷纷表示说:“签名很有意义,重要的是为了不忘历史,激励后人!”

  昨天下午,本报接到南空御道街干休所李庆海所长打来的电话,希望能把长卷带到他们所里,给参加过抗战的老同志们签名。下午3点,当记者带着长卷赶到干休所时,发现二十余名老战士们已经早早等候在此。面对这些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为签名而放弃了中午休息,记者不由地深受感动。前来签名的老战士都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签名现场,记者追寻到他们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

  经历平型关大捷的老八路

  92岁高龄的闵敬德老人讲起自己的抗战经历时显得神采飞扬。原来闵老就是当年取得平型关大捷的八路军115师的老战士。回想起那场战斗,闵老直用惨烈来形容。当时他们师在平型关设下包围圈,当日寇进入包围圈后,步枪、手榴弹、机枪等轻重武器一起向鬼子打去,直把鬼子打得嗷嗷直叫。冲锋号吹响后他们就端着刺刀冲向敌群,与鬼子拼刺刀。闵老在与鬼子拼刺刀的时候,身中两颗流弹,其中一颗子弹从他的肩部穿过,把他的肺叶和背部穿了个透。身受重伤的闵老只在医院进行了半个月的治疗就匆匆赶回部队加入到新的战斗中去了。

  抗战“姐妹花”

  在昨天参加签名活动中的众多老同志中,史易和陈晖这对新四军老姐妹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当年还是十七八岁小姑娘的史老和陈老为了实现抗日救国的理想,一起参加新四军,行军作战中俨然成了一对“姐妹”。在皖南抗战的那段艰苦岁月成为她们终身难以忘记的记忆。当时她们不仅要与日寇、伪军作战,同时还要不时地提防反动派的背后袭击。在战斗进行到最艰苦的时候,她们一起啃过树皮和草根。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她们部队转战山东兖州与日寇作战。当时鬼子虽已穷寇末路,但是气焰仍十分嚣张。经过周密的部署,她们部队一举攻下兖州城,当时收缴上来的枪炮堆得像小山一样。老姐妹俩自豪地告诉记者,她俩还在缴获的坦克旁留影纪念。走南闯北大半个世纪,姐妹俩都未曾分开过。在看了本报昨天的“签名征英雄”后,老姐妹俩就坐公交车赶来本报参加签名活动。

  “首长两次救了我的命!”

  只听说过战士救首长,而当回忆往事,祖籍江苏盱眙的赵亚生老人却激动地说,“首长曾经两次救了我的命!”1944年,刚满15岁的赵亚生就参加了新四军,在二师师部作战处当测绘员,一直跟随首长。有次在九顶连环山的战斗中,他和旅长成钧紧挨着脑袋在看地图,几声枪声骤然响起。机警的首长顺势一抬胳膊,子弹击中并穿透了他的左膀子,鲜血直流。“如果不是首长挡住了子弹,我早就没命了”。在打林朐的战斗中,部队涉河前进,赵亚生个子小,下水就淹到了胸脯,趟到河中间。河底有流沙,一脚踩下去,越陷越深,越是使劲挣扎,下沉速度越快。情形危急之时,成钧旅长赶紧命令他抓着马尾巴,于是赵亚生拽着马尾巴又逃过了一难,“又是首长救了我一命!”这种官兵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革命情谊给了赵亚生很大激励和鼓舞。回想生死相依官兵深情,赵老感动地说,他心中始终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任何时候也不能干对不起党的事,任何时候都要听党的话。

  伤疤,见证抗战历史

  在昨天签名的老人中,宋汝林可以说是身上伤痕最多的一个。他告诉我们,这一个伤疤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场战争的印记。头顶上的是给枪流弹炸的,肚子上的是战场上给一颗子弹打穿的,后背上的是机枪扫的……看着老人满身的伤疤,记者不禁感叹他真是一位从战火中走出来的英雄。

  记者看到宋老左手掌大腴肌部位有一道蚯蚓似的疤痕,对宋老来说,这是一个永远难以磨灭的抗战见证。宋老说,1940年春,他们的部队在山东东平县以东,整个连队已处在敌人包围之中,在撤退时遭到了敌人的伏击,我正奔跑着后撤时,忽然感到背后“嗖”的一声,只感觉左手一热,抬起手一看,发现左手掌大拇指和食指中间被敌人射出的子弹穿了一个洞,半个身子都被染红了。老人认真地签上名字后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后人不要忘记这段历史,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

  “破”“拆”“打”度过艰难岁月

  85岁高龄的黄涛老人,签名让他想起了过去的峥嵘岁月。回忆起“抗战”岁月,黄老感慨万分。1942年,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苦时期。他们有的几个人合用一支枪,甚至连吃的都成问题。有一次过节,战士们什么粮食都没弄到,就挖点野菜煮煮算是庆贺。当时武器也有限,所以“破”、“拆”、“打”就成了当时最有效的作战方针了。黄老介绍说,“破”就是破路,挖地道躲避或破坏路段阻止日军前进。“拆”即拆瓦房,当时日军采取“蚕食”政策,从地主家搬砖头建炮楼作为据点,我军就抢先把地主的瓦房拆了,把砖瓦分散掩埋,让日军建不成据点。“打”就是打狗,为防止狗叫暴露行踪,就把狗打掉,敌人就很难发现我们的行踪了。为了保存实力和有效消灭敌人,大家基本都是白天睡觉,晚上行动,有时为了扰敌、惑敌及预防敌人袭击,常常一夜转战几个地方。通讯员 张建涛 徐栋材 实习生 施为飞 徐莹 秦晓蕾 本报记者 于丹丹 祖六四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