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方言入教材此风不可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4日09:17 大洋网-广州日报

  陈阳

  在上海,即将于新学期露面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拓展课程教材《语文综合学习》中,首次收录了上海地方方言。这意味着,今后在一贯以普通话主讲的课堂上将有一个特别的“上海话时段”。据称,此举主要是让学生在立足母语的基础上学习民族精神,有助于本地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语言,也有利于外地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新闻晨报》8月12日)。

  学习方言就是学习民族精神,此论未免牵强。而所谓学习上海话有利于外地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更有些许地域歧视和排外的意味。方言的发掘、保护、研究与承续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方言入教材的做法有待商榷。何谓方言?顾名思义,就是带有明显地域文化特色、以地区、族群划分的特殊化、隔离化、“小众化”语言形式。实际上,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多为口头语言,很多地域特色浓厚的方言,在口耳交流时颇觉“意趣”,颇能显露区域性民俗文化风情,但若将其转化为书面语言文字,则往往大失其趣,甚至可能形神俱失、弄巧成拙。

  方言的出现有其客观原因,我们不能否认方言在曾经的社会化变迁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但在交通便利、人际交流更直接频繁、社会生产生活活动更依赖于无障碍语言平台的今天,方言的局限性和滞后性袒露无遗。正如文化学者所指出的,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方言终将被共同语所替代。

  在国家的宏观语言文化政策明晰确定,普通话就是这一发展终端的“语言共同体”时,上海却在语言文化普及、宣传领域占据重要位置的学生教材中,“敝帚自珍”、别开门路、另辟蹊径,其方言“开发”小政策与国家的语言大格局定位明显有悖,它隐隐折射的是一种文化自恋、“文化山头”情结。试想,若是各地区皆如此效而仿之,以弘扬传统、“学习民族精神”的名义行“语言山头”、“文化山头”之实,我们的语言、文化沟通平台将会怎样芜杂、紊乱而割据?(来源:广州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