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重走红25军长征路之专访卢振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4日10:40 兰州晨报

  ———专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编写者之一卢振国

  心灵深处抹不去的红军情结

  甘豫陕三省媒体联动重走红25军长征路大型新闻采访报道,不仅引起社会各界读者的关注,同时也得到了很多人的鼎力支持。曾编写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的卢振

国、姜为民、陶景春专门为采访团撰写了回忆文章,记述了红25军当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史实。在取道兰州拜谒吴焕先烈士纪念碑期间,我们对卢振国老师进行了专访。记者登门三访卢老

  7月12日,接到单位通知参加重走红25军长征路的大型采访任务,由于原定7月15日从河南大别山出发,因此,7月13日上午,我第一次到卢振国老师的家里拜访了他。见面时间虽然短促,但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卢老师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卢老师详细讲解了有关红25军的一些概况,并毫无保留地为我提供了包括《吴焕先传记》在内的大量资料。

  后来因重走红25军长征路时间的顺延,7月30日,我再次到卢老师家拜访了他,虽说卢老已71岁高龄,但他的豪爽和健谈依然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这次,他又根据和我谈话的情况,为我补充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并一再叮嘱,途中有困难随时和他联系。

  带着这些宝贵的资料,8月1日,我们采访团正式从大别山出发了,途中遇到许多难以辨别的史料时,我们都随时给他打电话询问,他也依次给我们满意的回复。在途中休息时,大家多次提议,到达兰州要对卢老师进行专访。

  8月12日上午10时30分,我们采访团一行来到卢振国老师家,和前两次一样,卢老师早早地就在兰州军区家属院门口等待记者的到来。进入他家,我注意到,为了方便我们的采访,他特意将两张饭桌并在一起,周围摆好椅子等待着我们的到来。此次见面,卢老师将他参加战史编写的前后经过、在编写战史期间和红25军老战士在一起时了解到的奇闻轶事、老战士之间的恩恩怨怨都讲给了我们。三次编写红25军战史

  1980年春天,当时在兰州军区政治部创作室担任创作员职务的卢振国奉命前往北京参加《回忆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同志》的编写工作,从此与红25军的历史结下了难解之缘。

  文革之前,在徐海东的主持下,编写了一部《红25军战史》(初稿),但因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该部战史编写简单,许多史实都未能详尽展现。

  1982年,由当时任中央军委常委的原红25军老战士韩先楚牵头,主持再次编写红25军战史,卢振国再次奉命前往北京,参加了此项工作。

  从1982年到1985年,红25军战史第二稿编纂完成,但作为内部资料没有正式出版发行。

  1988年,中央军委决定由原军委副主席、红25军老战士刘华清牵头,第三次编写红25军战史,卢振国再次奉命前往参加编写,1990年,翔实准确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正式出版发行。

  之后,卢振国一直参与《战史资料选编》等后期工作,直到1992年,有关红25军战史编写方面的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卢振国才回到兰州。为“军魂”吴焕先写传记

  在编写红25军战史期间,卢振国在北京采访当时健在的红25军老战士、查阅大量史料的同时,他还先后数十次前往红25军的发源地并沿着红25军长征的路线,寻找当年的见证人,实地踏访红军经过的遗址,采集到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史实和第一手资料。谈起这段经历,卢老师显得非常激动,他告诉我们,当时他在采访中每到一处,几乎所有红25军的老战士都把在泾川县英勇牺牲的军政委吴焕先称为红25军的“军魂”,在多少次最为危急的关头,在多少个关系到红25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那个无所畏惧,身先士卒,挥舞着大刀冲锋陷阵的政委吴焕先的感人事迹总是让健在的老战士难以忘怀。红25军的惊险传奇使卢振国从心灵深处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受军魂的感召,他带着澎湃的激情写成的长篇文学传记《血沃中原———吴焕先传记》,于1987年正式出版与读者见面。数十万字纪实文章难出版

  在编写战史、编纂战史资料选编、写作吴焕先传记的同时,卢振国对红25军的每一个战士都非常关注,续写红25军每一个人、每一段史实、每一件轶事都成了他心中难以割舍的红军情结。接受我们的专访时,卢老师已能把那段历史倒背如流,就连红25军老战士之间有些什么感情瓜葛、恩恩怨怨都了如指掌,这是他和红25军老战士们一起吃住休息闲谈时了解到的鲜为人知的历史史实。

  退休后的卢振国老师,续写了数十万字的相关纪实文章,《长征中的铁娘子》等人物传记和《红二十五军长征记》等都已集结成册,但由于经济拮据,这些凝聚着他一生心血的文章却无法正式出版。

  结束了对卢老师的专访,告别时我们的心情并没有到来时那样轻松,看得出,能将这些集结成册的文章出版成了卢振国此生的夙愿。

  我们在祝愿卢振国的这些作品能早日出版的同时,也盼望着能有慧眼识金的有识之士帮助这位七旬老人完成他的夙愿!

  文/图本报记者宋维国(来源:兰州晨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