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提高建设和谐社会能力的四个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5:12 舜网-济南日报

  项军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加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我国改革开放处于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新形势对我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鲜明地提出要把建设和谐社会摆

到重要位置,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反映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得益。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使人们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信念,从而达到政治、精神上的和谐。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我国的改革开放已有20多年,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突出的特点是社会分层日益复杂化,人们思想活跃,各种不同观点和利益关系交错影响,引发群体利益矛盾呈扩大化、复杂化的趋势,弱势群体扩大,造成权益失衡,存在社会不稳定的暗流。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管理职能的改革和调整,促进了中间阶层力量的增长。面对这种新形势、新情况,应充分发挥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的作用,在努力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同时,注意尊重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人民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和最直接的利益,通过各相关部门,利用各种措施和手段,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和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及困难,化解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同时,要学会科学运用和准确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提高预防和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让人们普遍得到实惠,从根本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维护社会稳定,让人民安居乐业。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要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必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如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落实推进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公安、司法机关的职能作用等。从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在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基础上,把握好党的方针、政策,提高整体协调的能力,认真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疑难问题,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检验一个党的执政能力,归根到底是获得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问题。所谓认同,就是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支持和拥护的信任度。要确保社会和谐,注重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就应该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是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现实中,官僚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形式主义、本位主义是比较多的,存在衙门作风、弄虚作假、不实事求是、浮夸等,不改进工作作风,又怎么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又怎么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要改进工作作风,就必须求真务实,增强群众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绩观、权力观和名利观,进一步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二是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关心群众疾苦。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和形成的法宝。党的事业能否顺利发展,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应关心群众疾苦,多倾听他们的呼声,及时发现和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只有与群众心连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端正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才能与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和爱戴。三是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为工作的重点,着力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疑难和紧迫问题,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体会到党的温暖。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