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公众“走近非洲”(热点解读)(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5:33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公众“走近非洲”(热点解读)(图)
外交部部长李肇星(中)兴致勃勃地和参观的公众起舞。

  本报记者 徐烨摄

  本报记者 刘超

  8月14日下午,外交部举办今年第二次、也是有史以来第八次“公众开放日”活动。外交部部长李肇星、部长助理沈国放等和来自非洲6国的驻华大使汇聚一堂,与556名报名者中选出的百余位幸运公众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

  公众参与热情甚高

  来自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20多个行业

  来自福建师范大学法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林圣松是幸运者中的一名。林圣松在网上看到外交部的报名通知后,当即提交申请。尽管他并未抱太大希望,但还是很快就得到外交部确认。获知这一消息,林圣松随即用暑期打工刚领到的几百块薪水,买了张火车票,坐36个小时的硬座于14日一早抵京。“专程为了此事而来,值!”

  与林圣松抱有同样想法的,还有来自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20多个行业的参与者。他们很多人不远千里来京,就是希望透过公众开放日这个窗口,一睹外交官的风采、外交部的“神秘面貌”。

  公众带着好奇的眼光迈进外交部的大门,首先见到的是电视画面上经常出现的外交部新闻发布厅。外交部发言人形象也和平时大不相同。新闻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孔泉走进发布厅后,用轻松诙谐的语气做了开场白:“诸位在北京的‘半桑拿天’来到这里,我们非常荣幸。尽管我们已事先调低了空调的温度,但大家的热情又使得发布厅的温度高了起来!”

  在孔泉风趣幽默的主持下,新闻发布厅的气氛顿时变得轻松活跃起来。公众开始毫无拘束地向新闻发言人和各国大使提问……

  首次插入主题活动

  中国和非洲拥有众多共同利益,却没有根本冲突

  外交部此次公众开放日的主题是“走近非洲”,识别非洲国旗、公众与非洲大使对话等活动从一开始便紧密切合主题。孔泉向大家介绍:“我们今天第一次在公众开放日中插入以一个地区为主题的活动。这对促进中非友好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据外交部新闻司参赞宋荣华介绍,本次公众开放日之所以首选“走近非洲”作为主题,是为了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对非工作,让中非友好事业得到参与、了解和支持。宋参赞表示,自从1956年中国与埃及建交以来,中非新的友好关系历经近50年的发展历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合作形势很好,但仍然面临如何在新形势下强化加深合作的新课题。

  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陆庭恩教授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在公众开放日活动中插入“走近非洲”主题很好,完全适应当前中非关系发展的需要。中非关系发展的关键还是要使双方百姓多一些交流和交往,多一些民意基础,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非洲、关心非洲、帮助非洲。

  外交部工作人员在对公众讲解我国对非政策时没有采用艰深晦涩的词汇,而是尽量用平易朴素的字眼感染在座公众。非洲司司长许镜湖在开场白中动情地说:“由于做了多年的‘老非洲’,许多非洲朋友经常开玩笑说我是非洲人。对大多数人来说非洲还是一个遥远神奇的大陆。”她的介绍中洋溢着对非洲深厚的感情:“非洲的舞蹈热情奔放;非洲的音乐悠扬感人。中非关系历经世事沧桑、风云变幻,但友好关系始终如一,相互信任不断加深。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和非洲拥有众多共同利益,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她介绍的情况令公众耳目一新:1389年中国明朝绘制的《大明混一图》要比欧洲人“发现非洲”早100多年;从1989年开始中国外长每年年初首次正式出访均选择非洲,历经17年坚持不变……

  来自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的公众代表徐钢是一个“非洲迷”。通过集邮,徐钢迷上非洲的旖旎风光,同时还逐年集聚了中国驻刚果(金)等非洲国家大使的许多枚亲笔签名封。他在接受“现场考试”时,准确地认出喀麦隆等国的国旗!

  公众开放日机制化

  外交部与公众沟通机制正日趋成熟、活跃

  坦桑尼亚辛巴舞团的表演格外引人注目。头蓄各色发型、腰系紫黄草裙、身着部落服饰、背染CHINA字样的舞团成员们为公众奉上精彩的击鼓曲目和欢歌劲舞,将整场活动推向高潮。表演就要结束之际,李肇星部长高兴地拉起几位非洲驻华大使的手,加入到舞团成员中间,和参与的公众一起手拉手欢快地起舞……

  促成这一情景的幕后策划者是外交部新闻司公众外交处。为争取民众更多地了解外交、理解外交、支持外交,外交部新闻司专门成立了公众外交处。公众外交处副处长卫真告诉记者说,公众外交处成立的初衷便在于向海内外公众介绍我国的外交政策,以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其主要职能包括:协调外交部的公众外交工作;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的网站建设;收集对我外交政策和重大国际事件的反应,并且提出相应建议。到目前为止,该处开展规模较大的公众开放日活动已有8次。本次是今年公众开放日形成机制化之后的第二次。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李渤博士认为,外交部与公众沟通的机制正在日益趋于成熟、活跃。在当今世界,外交逐渐从幕后走到前台,外交不再只限于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交流,还要重视、回应民众的意见。随着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和互动越来越多,外交事业更加丰富多彩,逐渐富裕起来的国民也更加关注外交事务。外交部适时举办公众开放日等积极、公开的做法可促进民众了解我国的对外政策,并可向外界充分展示当代中国社会的开放与进步、对以人为本原则的充分尊重。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15日 第五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