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低价救市”取代“空中楼阁”(今日聚焦)(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5:41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低价救市”取代“空中楼阁”(今日聚焦)(图)
孙元伟画

  本报记者 刘琼

  “国内演出市场如果继续走高价路线,无异于自杀!”在前不久北京举行的一次媒体见面会上,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宇语惊四座。他表示,鉴于演出市场萎靡不振的现状,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将率先“低价救市”,即将到来的“2005中演秋季经典演出”将让低价票的比率占到六成左右,“以确保一大批买得起中低价票的观众能进剧场。”

  高价挡住普通观众

  演出市场凸现“空中楼阁”

  张宇的话并非危言耸听。近五六年来,大型演出竞刮“高价风”,演出票价不断攀升,包括“三高”演唱会在内的少数演出甚至开出了万元以上的天价,一些二三流演出也浑水摸鱼,把票价定到一两千元。截至2004年底,国际舞台正在活跃的身影或者即将过气乃至名不见经传的“角色”,几乎都慕名而至,中国演出市场成为国内外演出商的淘金热点。与国际市场时刻对话,呈现国际一流艺术水准,中国观众具有了不出国门感受世界潮流的理论可能;但就在大家还沉浸在这一“盛况”的时候,演出市场虚火过旺的恶果开始显现。

  “一张票高达1800到2000元,谁要是自己花钱买票,不是傻子就是神经病!”著名音乐人刘雪枫怒不择言的表达传递了两个信息:一是演出市场高价票的销售对象是“公”而不是“私”,是团购而不是零售。主办“三高”演唱会的中艺公司负责人陈纪新表示,高价位主要是针对国内的高档次团体订票和国际观众的需求,“大企业出于公关需要,都会出手买价位高的票,似乎票价越高礼越重。这是高价票存在的市场。”二是演出市场有意无意地把普通观众摈弃在剧场外。“票价如此之高,老百姓不可能花上月工资的1/5、1/3甚至1/2去看一场演出。”刘雪枫说。但是,基数庞大的普通老百姓尽管个体消费力有限,却是维持演出市场稳定的观众基础。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认为,“不去实事求是地培育观众基础,而是依赖随机性很强的商务观众和公款追星,演出市场实际上是搭在空中楼阁上,只要抽去一块板,楼阁就会倒塌。”

  果不其然,这座“空中楼阁”已经爆发危机。今年以来,除了上海和南京等个别城市外,国内演出市场一片萧条,中国演出商开始自食“高票价”等不规范操作导致的市场困境。北京舞台素来有中国演出市场的“风向标”和“试金石”之称,而既“没有动静”,更“没有高潮”,这就是过去7个月的北京演出市场。

  成本高还是运作不力?

  市场准入门槛将进一步降低

  “解决高票价问题,首先要客观地看票价构成是否合理。”文化部市场司演出处处长李建伟说。演出成本高,是演出商解释大型演出票价高的公开理由。北京的一位演出商说,演出工本之所以高,是因为一些明星要价高,引进环节“层层剥皮”,演出市场没有形成联动体制以分解成本。刘雪枫认为这个理由不充足:“演出商总是把票价高的原因归为成本高,这是自欺欺人。怎么消化高成本?演出商应该有更合理的办法,而不是直接转嫁给消费者。”

  业内人士分析说,民营小公司通过恶性竞争,竞相抬价争夺大项目,把多明戈的一场演唱会从4万美元的成本哄抬到40万美元;一些演出公司抱着吃一顿饱三年的态度,对脆弱的演出市场进行非正常的攫取。这些都是演出票价哄抬、“质价分离”的重要原因。

  为了解决演出市场门槛高导致票价高这一问题,正在参与起草《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细则的李建伟说:“即将于9月实施的新修订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将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扩大市场主体范围,演出场所、个体演员等非法人演出单位可以承接和举办演出,一批靠倒卖涉外演出批文赚钱的演出公司不劳而获的路将被切断。演出项目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竞争必然造成平均市场利润率下降,票价必然下降,观众必然得到实惠。”

  改弦易辙“低价救市”

  演出商不再“掩耳盗铃”

  除了规范运行机制外,张宇呼吁大家沟通认识:“任何一个广义的市场,都需要一个巨大的消费基础作为发展前提。在国内,交响乐的一个音乐季,出票率只有20%,但如果把单张票价降下来,出票率升到80%,票房好了,交响乐的消费群体大了,消费者和销售者同时受益,何乐不为?因此,演出商让利,把票价降下来,不仅是道德意义的寻求,本身也是在做长线市场,增加受众面,培育更大的消费群体。一个规范、有潜力的市场,是大家共同生存的前提。”

  “只有用低价位引来人气,激活演出市场的消费主体,才是放眼长远的做法。”刘雪枫举了一个近在眼前的事例。在中演秋季经典演出中,指挥家小泽征尔的专场演出票价只有300元、200元、100元三个价位。“300张票还没有拿到票房,已经被抢购一空,为什么?同样是小泽征尔的演出,如果定价1000元,观众即使再想看,也不会掏钱买票!”几年来,刘雪枫一直在观察各大剧院门前的“黄牛”市场,“高票价已经成为演出商一种经销策略和装点门面的幌子,事实上,许多观众最后都是在‘黄牛’手上以低于面额50%的价格买票看演出。演出商何苦‘抱着’高价票掩耳盗铃呢?”

  供求关系决定票价高低,面对这一有力的现实,演出商已经不得不改弦易辙,开始正视“零售大市场”了。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15日 第十一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