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虚拟的温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6:32 人民网-江南时报

  最近看到一篇小品文《中尉的微笑》,文章讲述的是凤凰卫视记者卢宇光在俄罗斯采访时听说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第二次车臣战争时期,一位刚从电话里得知自己已当上爸爸的俄军中尉,在经过一片瓦砾时,听到了一阵小孩的哭声。这是一位年纪约五六岁的小女孩,她的父母显然在俄军猛烈的轰炸中丧生了。中尉想到自己的孩子,一种爱怜油然而生,他掏出准备带回家的珍贵的巧克力递给小女孩,摸了摸她那张可爱的小脸蛋,小女孩忽然从身后的破书包里摸出一支手枪,熟练地对准他扣动了扳机……

  这是一个令人哀婉的故事,作品洋溢着慈父般的情怀,我觉得这是一篇好作品,《中国剪报》以及《读者》今年第10期的转载也证明了它的受欢迎程度。但同时我对这一事件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我从小在军营里长大,住的地方就是枪支修理所,我是玩着枪长大的,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央求解放军叔叔让我开一枪,可我拿起枪才知道那是很难完成的任务,手枪的重量比木头枪要重得多,双手举枪也会不停地颤抖,其实那一枪是被一个解放军战士双手抱着我打的,他的手握着我的手,他的食指压着我的食指,我的力量甚至很难给子弹上膛,而开枪时强大的后坐力甚至会把枪从手中振飞,也许中国的儿童从小就没有外国人强壮,也许现代的手枪比过去轻得多,但我仍然不相信,一个五六岁的尚在幼儿园里的学龄前儿童能“熟练地对准他扣动了扳机”?是谁给她的手枪上了膛?

  我仍然申明我认为这是一篇不错的作品,但故事的来源不能排除以讹传讹的可能。作者是从凤凰卫视记者卢宇光的讲述中得知的,而卢宇光又是从我们的老大哥俄罗斯人那里听来的,这样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我不清楚,我想,也许纯粹是老外拿来糊弄咱容易动感情的中国人的。

  目前,报刊上温情类的、励志类的作品充斥,有些人深以为病,甚至认为都是《读者》惹的祸,但我认为大凡存在的就有其合理性,人们需要温情,这没有什么错。但我又认为温情应该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们需要的是真情实感,我们不需要虚拟的温情。那些虚拟的温情不是心灵鸡汤,最多只能是心灵鸡精而已。

  《江南时报》 (2005年08月15日 第二十三版)

  作者:云弓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