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留取丹心照汗青(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8:03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留取丹心照汗青(组图)
留取丹心照汗青(组图)
  当战场硝烟散尽,当苦难成为追忆,当最后一批见证者渐渐变老,不由得想起两位抗日名将,他们一生短暂却辉煌,他们就是从河南走出去的杨靖宇将军和吉鸿昌将军。

  九旬长者追忆杨靖宇

  老泪纵横

  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一生短暂,但却是辉煌而光彩夺目的。由于他早年参加革命,随后创建东北抗日联军,指挥、率领抗联战士在白山黑水之间打击日寇侵略军,离别家乡太久的将军,在家乡见过他、与他挺“熟”至今仍健在人世的已经很少、很少……

  8月10日下午,记者在确山县李湾村与老人们促膝攀谈时,老人们都惋惜地说:真正见过杨将军并且还健在的,就只剩下今年已93岁高龄的古凤祥老人了。古凤祥老人是土生土长的李湾村人,由于只有两个女儿,他多年来一直跟着嫁到驿城区刘阁乡刘阁村的二女儿古兰英生活。几经周折,记者于11日上午在刘阁乡刘阁村一组古兰英家找到了古凤祥老人。

  毕竟过去了那么多年,老人的回忆断断续续。老人对记者说,杨靖宇长他7岁,话语不多,爱看书、写字。当年的李湾村,南寨墙寨门口有棵大槐树,说书人夜里常常在那里说大鼓书,杨靖宇经常领着村里的孩子们去那里听说书。杨靖宇5岁丧父,孤儿寡母过日子,境况虽十分艰辛,却仍然助贫济困,乐善好施。有一年当古家揭不开锅时,杨靖宇还给他们家送来了10斤小麦。

  1927年,确山、刘店秋收起义后,他感念杨靖宇对他们家的救济,曾去新蔡、正阳两县为杨靖宇的起义军送过信;杨靖宇受伤躲到西大山的白果树村亲戚家疗伤时,他受杨靖宇母亲张氏的委托,还给杨靖宇送过衣物。解放初期,政府寻找杨靖宇的遗属时,他作为李湾村农会的负责人,曾帮助找过流落他乡的杨靖宇的儿子和女儿。古凤祥老人说着说着,杨靖宇的称呼就自然而然地改为了“顺青”(杨靖宇将军的乳名),他一口一个“顺青”地念叨着,到最后竟已是老泪纵横。 稿件采写李钊

  将军后辈追忆吉鸿昌

  心潮澎湃

  【抗战歌曲重现扶沟】

  “冲!冲!冲!向前冲!冲!冲!牺牲要奋勇,不怕他的飞机盘旋投弹在空中,不怕他的炮火凶,不怕他的机关枪如雨猛,不怕他的毒瓦斯气雾蒙蒙,不怕他的坦克车炮如虎熊。我们只管冲!”这是吉鸿昌将军(上图)生前率领抗日同盟军抗击日寇期间为鼓舞部队士气亲自创作的歌词。

  8月11日,记者在吉鸿昌将军的家乡扶沟县吕潭镇,见到了收集这些抗战歌曲的扶沟县政协委员李仰勤。李仰勤是吉鸿昌的侄孙女婿。据他介绍,吉鸿昌将军共创作了3首歌曲,分别为《奋勇打日本(冲锋歌)》、《英勇抗日为国雪耻(跑步歌)》和《抗日雪耻歌(励志歌)》,每首歌曲都慷慨激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同盟军奋勇杀敌不做亡国奴的决心和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吉鸿昌回到老家时,曾亲自教中山学校(现吉鸿昌学校)的师生演唱。

  【将军在天之灵保佑】

  说起吉鸿昌、吉星文叔侄的英雄事迹,吉鸿昌的侄子吉德富说,在吕潭镇,曾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花园口决堤后,吕潭成了黄泛区的腹心,四周一片汪洋。在吕潭镇东边七八里远的尚村岗村,小鬼子恼羞成怒,支起大炮朝镇上猛轰了104发炮弹,镇南澄金湖里就落了103发,有一发落在了镇中心,却神奇地没有爆炸,没伤着一个人。百姓们都说:“这是将军在天之灵保佑啊!”

  吉德富自豪地说,老叔给家乡争了光,家乡人也给他争了气!老叔领着士兵在塞北打鬼子的时候,家乡组织了好几批青年参加了同盟军。多伦一仗,将军光着膀子,挥着大刀冲在最前头,身后的敢死队里,河南人最多,扶沟人最勇,吕潭人最有种!

  稿件采写于扬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摘自《黄河大合唱·黄河颂》

  杨靖宇

  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古城乡李湾村。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确山农民暴动和刘店秋收起义。1929年受中国共产党的派遣赴东北开展工人运动。“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开展抗日武装活动。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在吉林省江县壮烈殉国。

  吉鸿昌

  河南扶沟县人,1895年生。1913年入冯玉祥部,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从士兵递升至军长。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1933年5月,以冯玉祥为总司令的抗日武装“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张家口建立,吉鸿昌任第二军军长、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兼察哈尔警备司令。1934年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吉鸿昌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行刑前,吉鸿昌以地作纸,枯枝为笔,写下了一首感天动地的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责任编辑:任远飞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