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他们,从那段历史走过……(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9:56 大洋网-广州日报
他们,从那段历史走过……(组图)
欧初,85岁,原珠江纵队第一支队队长

他们,从那段历史走过……(组图)
王冲,82岁,老东江纵队文艺战士

他们,从那段历史走过……(组图)
夏征农,102岁,新四军统战部副部长

他们,从那段历史走过……(组图)
孟波,89岁,著名抗战作曲家

他们,从那段历史走过……(组图)
左英,86岁,新四军军医

他们,从那段历史走过……(组图)
伍正禧,82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他们,从那段历史走过……(组图)
李景云,87岁,“九一八”历史见证人

他们,从那段历史走过……(组图)
杨仲山,82岁,百团大战的八路军战士

他们,从那段历史走过……(组图)
李明德,78岁,“抵抗团长”王铁汉的警卫

他们,从那段历史走过……(组图)
范征夫,85岁,丹阳新四军武工队负责人

  本报的一系列报道震撼人心,激励国人不忘国耻,自强不息。本报曾多次刊发征集资料消息,向市民寻求线索。很多优质独家报道,正是广大读者苦心挖掘并向本报提供线索,这也是本报报道巨大反响的重要体现。

  文/记者 刘显仁、陈翔、黄丹彤、李桂文 图/黄丹彤、李桂文

  报料故事

  7旬老人调查日军侵害帽峰山村民

  今年70岁曾编写《太和地方志》的谢汉清老人甚至特意花费一个多月时间,跑遍了帽峰山西南麓10多个村子,寻找存活至今的当年受害者,收集抗日史料,随后向本报记者报料,最终写出了《帽峰山村庄上千村民被强灌水》。

  谢老说,十几年前修《太和镇志》就发现抗战期间帽峰山西南麓村庄是广州沦陷受日军侵害最严重的地区,“可惜一直少人知”。今年是抗日胜利60周年,考虑到很多当事人都年事已高,谢汉清老人坐不住了,在白云区文化局、太和镇政府的支持下冒着酷暑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去拜访70岁以上的老人,询问日军侵害村民的往事。由于此前他写镇志时,这些村庄都曾去过,所以他经常能找到一个老人就带出一系列线索。

  一个多月时间,谢汉清这个70岁的老人跑遍了帽峰山西南麓10多个村子。统计下来,发现广州沦陷期间这一片光是被强行灌水的壮年男村民就有过千人,40多名妇女被侮辱、强奸,被烧光的房屋,掠夺的粮食、家禽不计其数,穗丰石船等村是整条村的房屋及粮食全部被烧毁,调查还显示,日军罪恶的足迹遍布头陂、穗丰、谢家庄、大沥、坑口、沙亭、石湖等村落。

  精彩报料

  《日军用“箍头”残害龙岗村村民》:钟落潭镇龙岗村5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找到本报记者,细数当年日军在钟落潭镇犯下的种种滔天恶行,他们曾在少年时代亲眼目睹日军如何残杀自己的亲人以及父老乡亲。

  《60年前在日军皮鞭下修机场60年后百岁老人圆了乘机梦》:家住广州黄沙的百岁老人田宝林当年只因吃了一斗米便被日本兵抓去修机场,60年后在小儿子的精心策划下首次坐飞机回当年的旧机场。

  《日军将孩子送往日本学“驾驶自杀性飞机”》:广东省档案馆在历史档案中寻找,发现1945年11月9日写就于国民党宪兵第十二团团部的《意见书》记述了一批难童的被掠经过,以及他们背井离乡、四方辗转的经历。

  《60年前我被日军掳走》:日军侵华期间在广东掠走数千儿童的消息见报后,家住黄沙一带的么荫芳老人向本报记者披露他曾在广西被日军掳走的命运。

  采访故事

  85岁老人讲述当年擒奸故事

  本报记者在寻访当年我中华儿女抗日救国的英勇故事的背后,还有很多的精彩的幕后故事。

  85岁老人讲述当年擒奸故事

  本报记者今年曾多次采访东江纵队、珠江纵队的老战士,他们讲述的不少精彩歼敌故事至今仍少为人知。今年85岁曾任珠江纵队二支队政训室主任的李海老人曾得意地向记者讲述自己在番禺戏剧性地活捉汉奸冼尧甫的故事。

  “抗战期间番禺县新造区伪区长冼尧甫是死心塌地为日军效劳的汉奸走狗。1944年6月19日晚上,我们部队成功夜袭区公所,把大厅包围起来,当时厅堂内伪军官员们还在搓‘麻将’,全部被俘虏押回指挥部。当时我负责政治宣传教育工作,于是让俘虏们列队训话,要他们不能再当日伪军。当时我腰里别着手枪,训话时大部分人都没说话,但有一个人却举止反常,与其他人穿着黄军服不一样的是,这人穿着黑绸衣,身体胖白,他一边听一边还积极附和,我看他手舞足蹈的,就用枪指着他,叫他出来问问话,可能是做贼心虚的缘故,他一见我用枪指着他,竟然吓得拔腿就跑,我马上开枪打中了他的脚,后来捉回来一问,原来他就是冼尧甫,夜袭时他趁乱混入一般的士兵队伍中,想借此逃脱,这个大汉奸最终被枪毙正法。”

  在延安寻找枣园的铁皮煤油灯

  在延安,听说广州日报前来采访,原延安地区行署副专员、81岁的徐金山老人坚持要给我们当向导。

  毛泽东轰动世界的《论持久战》恰似茫茫迷雾中的一盏明灯,当年“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就非烧死不可”的光辉论述犹言在耳。顶着黄土高坡的太阳,我们走进延安,从凤凰山下土里土气的土窑洞到枣园的铁皮煤油灯,从杨家岭粗糙的木桌木凳到南泥湾的自制纺车,我们极力寻找延安精神形成的奥妙。就是这简陋的煤油灯,指明了中国抗战胜利的方向;就是这小小纺车,摇出了延安边区丰衣足食的新天地。

  找到“民族英雄谢团长”谢晋元之子

  在上海,记者找到了原新四军政治部任统战部副部长兼民运部部长、102岁的夏征农老人。当听到广州日报开展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型采访时,这位曾先后担任上海市委书记、中顾委委员的革命老人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依然思路清晰、谈锋甚健。采访最后,夏老欣然挥毫为本报题下“以史为鉴”4个刚健的大字。在这里,我们还找到了“民族英雄谢团长”谢晋元的儿子谢继民。当年谢晋元带领800孤军坚守四行仓库英勇抗敌的壮举,始终成为上海人民的美传。

  我们走进平型关,为八路军在这里狠狠打击嚣张的日本侵略者而鼓掌欢呼。八路军在这里教训了日本鬼子,也给全国抗日军民作了“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白崖村、小寨村的村民们就在这场特殊的政治动员中行动起来的。先前他们只知道“土八路”对老百姓好,没想到“土八路”打日本鬼子也这么厉害。日本鬼子进村伊始,村民的第一反应就是跑到山沟里躲起来。而当胜利消息传来时,村民激动万分,纷纷跳出山沟,勇敢地把自己的子弟送上抗日战场。“那次胜利后,我们村里人的胆子大了很多啊!”即使是60多年后接受记者采访,当地老人们谈起当年参军行动时依然十分自豪。

  找到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

  民族的苦难我们永远无法忘却,在南京,记者找到了当年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我的肩膀被‘狗日本’打了一个大窟窿!”在南京浦口区桥北小区一住宅单元,79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倪翠萍老人艰难地脱开衣服向记者展现受伤的左肩。记者看到,倪老中弹部位伤得很深,伤口直径将近10厘米,深度也有8厘米,受伤肩膀已经严重变形。“日本人够狠毒,见人就捅就杀,受伤那年我才11岁,疼得我在地上直打滚。”话未说完老人家潸然泪下,触目惊心的事实让记者也无法抑制内心的震撼!30万被日寇杀害的同胞,成为中国人民永远的国耻。

  我们也不会忘记在艰苦环境下,坚持抗战的爱国官兵。东北沈阳北大营,“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爱国官兵在“不抵抗命令”下自发抵抗打响第一枪。当年“抵抗团长”王铁汉贴身警卫兼司机、沈阳教学仪器厂的离休干部李明德老人向我们回忆往事,不禁老泪纵横。他向我们重新提起一件令王铁汉耿耿于怀的旧事:“北大营当时养有1000匹马,日军进攻北大营时我们兵力将近8000人,敌方仅有不到700人。可我们竟然要放弃!正是这一放弃,日本人进了中国,14年间杀了我们那么多无辜同胞!”

  在天津,91岁高龄的卢沟桥抗敌老战士孙敬生在结束采访时站在家门口,还特别用唱当年二十九军《起床歌》的形式欢送我们,老人说,这是当年每天起床必须唱的一首歌,为的就是树立民族的自信心。

  披露最新史料

  《抗日名将赵尚志原来是黄埔四期学生》:经过广东党史专家的潜心研究,抗日英雄赵尚志的黄埔军校“学籍”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大白于天下。最新研究指出,赵尚志是黄埔四期的学生。

  《抗战时期兵工厂藏身密林中》:从1932年到抗日战争爆发期间,广东第二兵工厂竟藏身清远市清新县江口一处荒郊,生产大批山炮武器,一部分用于抗击日寇。本报记者无意中发现,立即深入当年的兵工厂遗址探秘,一段尘封抗战史被拉开。《日军将孩子送往日本学“驾驶自杀性飞机”》:6月7日,《广州日报》报道日军侵华期间曾经掠走数千广东儿童的消息,掀起轩然大波。60年前日军的这一惊天阴谋,不少抗战史专家也感茫然,成为最让人揪心的“悬案”。广东省档案馆从档案中得出结论,日军之所以要将孩子们送往日本,无外乎“增加人口或作为补充兵源之用,及驾驶自杀性飞机”。

  《英雄团长谢晋元是广东好汉》:记录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最早史料《八百孤军抗日记》被发现之后,本报特派记者组在史料公开展出前赶赴上海采访,挖掘出被中国民众所崇拜的八百壮士英雄团长谢晋元,就是广东蕉岭好汉!

  反响

  有良知日本人寄来侵华图集

  今年5月,本报抗日专题报道已如火如荼,为市民热捧追读。家住广州市荔湾区的俞女士,就在这时收到了日本友人大石寄来的一本特殊影集:日本军曹侵华图集。据俞女士后来介绍,大石在日本大阪的旧货市场为她淘出了此件历史证物,是想带着内疚帮助中国人民梳理难忘的历史。

  翻开这本厚达5厘米、由日军侵华军人拍摄的图片集,一组组令人不寒而栗的血腥照片跃入眼帘。为了让这本珍贵的历史佐证公之于世,俞女士毫不犹豫地拨通了《广州日报》报料热线。

  80多家网站转载本报独家报道

  《“枪林弹雨中救出日本小姑娘”》,这是广州日报抗日系列报道中的一条报道标题。主人公是鲜为人知的老八路军战士杨仲山。2005年6月22日,记者在北京采访时意外得知,82岁的杨仲山老人正在天津养老,而且最近还刚刚收到美穗子从日本寄来的一封信。在杨仲山女儿杨素玉的陪同下,记者踏上了开往天津的列车。这篇稿件充满人性温情,却真正震撼人心。本报7月12日在重要版面推出后,情动全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80多家网站转载了这条稿件!

  广东韶关钢铁集团邓其盛在7月23日阅读《英雄团长谢晋元是广东好汉》后,含泪疾书。这位年近8旬的老人写道,“我生长在上海,1941年我正在上海读小学五年级。当时我们私营学校的校长含着眼泪告诉我们,谢团长是为了保卫同胞而战斗牺牲的!我们同学都穿上了白衫黑裤,戴上黑袖章去四行仓库,给谢团长三鞠躬。”

  “今天我看了广州日报的文章,看了两遍,不知道为什么眼泪就不住地流下来了。”(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