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点状引擎式”开发广州新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9:56 大洋网-广州日报

  理论聚集

  “广州新城”概念的提出成为未来广州发展的新亮点,广州新城开发应当如何定位?如何开发?这些都是市民关注的问题。本文特将广州市社科院课题组的有关研究成果选编出来,供读者参考。

  要点提示

  广州市城市空间的“南拓”战略调整,是广州新城发展的一个大背景和最大的机遇。

  广州新城的定位,应与城市发展规划和经济发展目标并行不悖,应能支撑广州城市与自然的共生,保障、促进、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过程中要解决好城市农村问题,必须让农民充分享受城市化的成果,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

  广州新城位于广州市南部、番禺片区中东部,沙湾水道与珠江主航道的交汇处,用地范围包括沙湾水道南岸的东涌镇、鱼窝头镇,以及沙湾水道北面市桥以东的地方,包括莲花山、石基镇、石楼镇和化龙镇的一部分,该区域的总面积约为228平方公里。

  “广州新城”概念的提出源于2000年《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概念规划中大胆提出了城市“南拓”的发展理念。2002年,广州市政府在沙湾水道与珠江主航道交汇处,划出228平方公里地盘,用于规划这一全新的城市组团———“广州新城”。目前,对于广州新城如何启动建设开发,各方仍未形成统一的意见,处于规划论证阶段。

  国外开发新城区的经验借鉴

  20世纪下半叶,在全球城市、巨型城市或大都市的外围,出现一些以不同产业为主体的城镇群体———新城,例如经过规划的工业园、购物中心、大学园、生态农业园区等。这些“园”形成了规模经济、有特色的社区气氛、绿色环境、较低的密度、完善的设施,与市中心形成竞争关系。回顾新城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迅速发展期,欧亚美洲各国都有丰富的探索实践。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新城”模式:

  一是以商务办公为主的新城。例如,法国巴黎1965年开始建设的德方斯新城,离老城5公里。分为A区和B区:A区为办公区,由密集的建筑群构成,占地150公顷,工作人员10万。B区居民仅2万,有25幢30~50层的高层建筑,周边是10层以下的居住建筑。

  二是以吸引大城市企业和居民为主的新城。以英国的密尔顿·凯恩斯为例,距伦敦80公里,占地9000公顷,人口25万,1970年开始建设,它突出了城市交通便捷、就业平衡、生活环境贴近自然、群众参与的规划思想。

  三是花园城市型的新城。其中可以瑞典的魏林比为例,距首都斯德哥尔摩10公里,以一条电气化铁路和一条高速干道与母城相连,占地170公顷,人口2.3万,居住区都沿森林或湖泊分布,保存了自然地形和良好的景色。

  一座有名的建筑也会改变一个城市的命运。悉尼歌剧院改变了悉尼;不太熟悉的有西班牙毕尔包市,因为名建筑师盖里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而闻名于当今世界,成为欧洲人必到之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许多国家政府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像美、德、日、英、意等国,都曾经在开发新城区上取得过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针对性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善资源配置等方面留下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注重中心区辐射。新城区必须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础设施具有公共产品性质,以盈利为目标的私人资金一般不会介入,因而尤其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其次,引导民间资金,充分利用外资。新城区经济发展的成效取决于资本能否持续、大规模地流入。诚然,各国政府在新城区开发中都增加了财政支出,但与新城区系统性开发所需的巨额资金相比,政府资金几乎是杯水车薪。因此,不少政府的明智之举是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制定各种激励措施,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以便启动更多的民间资金。美国政府深谙此道,将政府采购融入“看不见的手”中,有计划地在落后地区创造市场需求,使得私人投资拥有稳定的市场和利润,刺激其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加速产业结构沿着政府的意图推进,并通过产品订单来引导企业运用新技术,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建立起以政府采购为基础、私人投资为主导、自身积累为后劲的良好投资格局。

  第三,要有系统规划、长期努力,不能急于求成。新城区开发是一项高度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有长期的规划,有打长期攻坚战的心理准备。美国开发西部、日本开发北海道获得成功,都是经过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分阶段、有计划、按步骤地改善经济环境,才最终使这些地区成为各自国内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美国西部开发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力量,政府出台政策对开发不同阶段所需资源进行刺激和引导,通过三次大规模集中开发,历时100余年。日本政府于1952年制定《北海道综合开发计划》,经过50多年计划周密的开发才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另,城市化过程中要解决好城市农村问题,必须让农民充分享受城市化的成果,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

  广州新城定位分析

  广州新城定位与广州定位密切相关。《广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确定了广州市城市发展的总体框架,提出了建设“高效、繁荣、文明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山水型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确定城市性质为“广州市是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是我国重要的对外经济、文化交往中心之一”。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2003年1月4日考察广州时,要求广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全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精心打造经济中心、文化名城、山水之都,进一步把广州建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

  广州的地理、经济和政治优势使之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奠定了其作为珠江三角洲和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建设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亦水到渠成。广州新城的定位应体现广州作为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商务等的区域配置中心地位及其带动作用。

  从城市的功能结构的角度看,在以地铁四号线连接的五山高校区、科学城、琶洲国际博览城、生物岛、广州大学城、广州新城、南沙这条“信息产业带”上,广州新城将不仅对产业有巨大的带动作用,而且对城市功能与结构产生深刻影响。从城市的拓展方向与形态角度看,广州新城位于广州新城市轴线上,与城市南拓规划方向一致。从老城人口与产业疏散的角度看,以老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实践证明,广州的旧城面临着改造更新和人口、产业疏散的问题,以新城建设带动旧城的有机疏散和改造,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广州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途径。广州新城的建设与开发将成为这一战略调整的重要部分,并能通过吸纳中心城区人口、产业疏散,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一定的动力。

  从广州新城与周边区域关系的角度分析,广州新城作为广州城区南拓的重要功能组团,其生长和成熟的基础在于广州城区服务功能的拓展,只有有效利用中心城区强大的服务功能,形成积聚经济,方能促进广州新城的生长与形成;另一方面,广州新城生长和成长,也能进一步净化和强化老城区的功能,促进广州总体城市结构完善。

  在与南沙的关系上,广州新城应作为南沙的综合服务平台;南沙是广州新城发展的产业动力,也是广州新城集聚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基础。在与大学城的关系上,两者可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广州新城承接大学城的优质产业和成为大学城科技的孵化器和转化平台,为大学城提供休闲、居住、购物等现代服务功能,提升大学城的服务水平。

  广州新城的定位,应与城市发展规划和经济发展目标并行不悖,应能支撑广州城市与自然的共生,保障、促进、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丰富广州建设最适宜创业发展、最适宜居住生活的山水生态城市的内涵。

  根据各种文献及上述分析,广州新城的定位可确定为:集生态型文化旅游产业、国际化商务办公、休闲居住于一体,适当发展物流加工业及信息产业的新功能区。重点放在商务办公、生活居住、休闲旅游等功能上,近期着眼于为南沙大工业的产业服务,最终发展成为广州市城市副中心。

  具体而言,广州新城发展总体目标是要建设成为:辐射珠三角地区,代表新广州经济文化的资源整合平台;构筑产业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功能,体现经济实力的知识型、创新型、信息型城区;提升“大广州”的外向力,是充满都市活力和较强辐射力的商业商务区;树立新广州城市形象的平台,反映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广州城市具有凝聚力的、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优美的人文生活区。

  其中,近期目标(2005年~2015年)是以控制和引导性开发为主,对大部分土地进行战略性预留。通过亚运会热点带动,启动“中心驱动区”的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合南沙开发区发展,适度发展物流业及信息产业,成为南沙开发区的配套服务区。

  中期目标(2016年~2025年)是加强新城内商业、商务及居住的发展建设;引导发展文化产业,注重生态景观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逐步成为吸引和辐射整个珠三角的休闲商旅中心。

  远期目标(2025年以后)是建设成为较高档次、有文化品位、交通便利、风景优美、辐射珠三角的广州市城市副中心。

  把握新城开发的启动时机

  广州新城的总建设面积大、定位前瞻,并不能单纯依靠一种模式来“包打天下”。依前所述,广州新城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广州老城区的压力增大,有向南扩散的趋势;二是南沙开发区重化工业的迅速扩张对广州新城的服务配套功能产生了需求;三是依托亚运开发契机,以亚运场馆配套建设作为起步。这三方面的动力比较而言,以第二、第三种动力来得更强烈一些。从国内外新城开发的经验来看,我们认为,根据广州当前实际,应当综合吸收“主导产业带动”、“政府强势启动”以及“新城双轨模式”三种发展模式中的优点,结合广州新城的实际情况,以“亚运场馆”启动为时机,以“南沙大发展”为驱动的基础,结合其他概念和发展契机,发挥政府的财政投入的引导和启动作用。

  我们认为,广州新城的发展在早期是呈“点状引擎式”开发,及依靠南沙开发区工业的发展规模和势头,发展物流和临时性工业。因此,当南沙开发区的产业工人发展到10万人时,是广州新城最佳的开发启动时机。(蒋年云、彭澎、黄石鼎、董小静、周丹贝)(来源:广州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