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应急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 中国提升抗灾应急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11:10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15日电 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发表文章称,中国政府针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工作全面提速。

  “麦莎”一路受阻

  “麦莎”,这名字听起来很温柔。据专家介绍,9号台风“麦莎”命名源于老挝语,原
意是“美人鱼”。然而,台风“麦莎”一点也不温柔。6日凌晨3时40分,“麦莎”在浙江省玉环县干江镇登陆,一路北上,3天内光顾了大小上百个城市,所到之处狂风肆虐,暴雨倾盆,八九级的大风把合抱大树连根拔起……

  其实,“麦莎”并非势不可挡。相反,其进攻路线、战略意图尽在我们掌握之中。

  “麦莎”逼近浙江杭州时,杭州市防汛办步步紧跟,每出现一个新动向,就快速推出应急预案。他们按照应急预案,台风到达前已将市区以及下属县市共计16万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根据预案要求,杭州市有关部门对一些大的树木采取了保护措施,并对户外广告牌进行加固,建筑工地停滞施工,危房、棚户区的居民均已撤离,钱塘江的所有船只全部停航……驻杭部队、武警官兵、军分区部队以及民兵预备役人员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出动抢险应急。

  “麦莎”还在浙江发威时,上海中心气象台5日晚就将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升级为红色。第二天,上海将预警信号升至最高级——黑色,相应的应急措施迅速跟进。如今,经历了9级台风考验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又迎来了大批游客。

  北京市在“麦莎”来袭前启动防汛应急指挥预案。全市防汛抢险物资和队伍提前落实到位,各级指挥人员全部到岗,城市排水、交通、供电、消防等城市排险队伍随时待命,紧邻泥石流沟道的高危地区4万群众转移安置工作也已准备就绪。

  “麦莎”一路“受阻”、“变线”,到了北京,原来预计“10年来最大的一场暴雨”宣告解除。然而,不少人觉得:“虚惊一场”总比“仓促应战”要好。一些老北京对台风破坏力记忆犹新。来自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主要有4次受台风影响,造成了洪涝灾害和人员伤亡,冲毁房屋6万多间,人员死伤86人。而这一次应对“麦莎”,北京市有预案、有准备,姗姗来迟、破坏力变小的“麦莎”并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

  构建预警体系迫在眉睫

  应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北京也曾手忙脚乱,并非都像应对“麦莎”这样有条不紊。

  2001年12月7日傍晚的一场中雪,几乎让首都交通陷于瘫痪:公共汽车像蜗牛一样缓慢爬行在街道上;无数市民在风雪中等了一两小时,也打不上出租车;迫不得已步行回家,时间已过午夜。两年之后的2003年9月17日早晨,一场中雨再次让北京出行的市民尝够了苦头。

  非典,让包括北京市民在内的很多人刻骨铭心。新华社一篇报道这样写到:一场突然暴发的疫情,曾让中国面临空前的危机。2003年始发广东佛山的那场非典型肺炎疫情,因为初期采取措施不当,致使疫情从广东迅速向全国多个省份扩散。

  公共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更凸显出中国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增强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紧迫性。据新华社报道,由于特有的地质构造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随着人员流动日益频繁,公共卫生事件开始成为严重威胁,全球新发的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中国发现。

  种种突发性公共事件,不仅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还会影响社会稳定,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产生重大影响。显而易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形势发展变化的迫切需要。

  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事实上,自非典疫情发生后,中国政府针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工作就全面提速。

  2003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行政学院讲话指出,非典疫情发生和蔓延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2004年2月,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再次指出,加强社会管理,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面对灾害、疫情、恶性突发事件给人民安全带来的严峻挑战,中国正在采取一系列积极举措提升应急抗灾能力,包括建立综合减灾协调机构,编制国家自然灾害管理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全民减灾意识,组建救灾防病医疗救治队伍等多个方面。

  在应急机制、体系建立健全方面,中国更是步履稳健,进步明显。

  2003年5月7日,国务院第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5年1月26日,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105个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各省区市也分别完成了省级总体预案的制定工作。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今年有望启动紧急状态法的立法程序。这部法律将是继传染病防治法修改之后,中国又一部关于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法律。

  据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副司长邹铭介绍,“救灾紧急预案体系”建设在全国展开,沿主要江河及地震重点监测地区的县级以上城市要全部出台应急预案,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演习。目前,国务院各涉灾部门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灾害多发市县都制定了预案,全国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已初步建立。

  预案要接受实践检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防灾减灾工作投入,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但无论是与自然灾害频发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防灾减灾要求比较,还是与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对照,中国防灾减灾工作能力还不强,工作中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原局长陈章立如是说。

  中国防灾减灾的总体水平,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应急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中国多数人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还不够强。要广泛宣传和普及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在中小学开设公共安全课程,提高公众参与应急管理的能力和自救能力。要组织和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处置工作。

  有关人士进一步提出:应急预案要接受实践检验。2003年非典疫情后,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日程表里的重要内容,“应急预案”也逐渐变成流行语。但制定应急预案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而要通过实践加以检验,并在实践中修订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应急机制为确保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赵杰洪文军)


  爱问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