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茉莉花”采自抗战时期,14岁何仿挎着手榴弹打鬼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11:35 南京报业网

  金陵晚报记者 孟娟实习生汤靖【金陵晚报报道】人物档案姓名:何仿年龄:77岁身份:前线歌舞团原团长经历:1942年参加新四军二师淮南大众剧团,期间任音乐组组长,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歌曲,他在六合搜集整理的《茉莉花》,成为流传于世的经典民歌。“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一朵《茉莉花》香飘万里,传唱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这首脍炙人口的《茉莉花》,就是在抗战期间由何仿采写的。昨天,金陵晚报记者来到何仿家中,这位音乐大师格外高兴

,向记者讲述了他的革命经历,以及他鲜为人知的个人生活。

  1941年,偷了妈妈十块钱,为革命离家出走

  1941年初春,何仿想离开自己安徽省天长县何庄的老家,去当时的淮南联中学习。当时何仿的家乡已经沦陷,一方面,日军已经占领了这块土地,另一方面,“二黄”(即汪精卫领导的伪军)也在那里设下耳目,残害与共产党有关联的老百姓。何仿去新四军办的学校学习,一旦被敌人知道,可能会为全家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何仿的父母反对何仿去淮南联中学习,把何仿准备的行李锁在箱子里,坚决不让他走。但何仿没有放弃追求进步的坚定信念,在与表哥何仅商量之后,两人决定离家出走。第二天天刚亮,何仿就蹑手蹑脚地起床了,但还是惊醒了睡梦中的母亲。母亲警觉地问:“你要去哪儿啊?”“我去小便。”何仿编了个理由。趁母亲迷迷糊糊又睡过去那会儿,何仿折回屋,拿了套换洗衣服,还从母亲脱下来的棉袍子里偷偷摸出10块钱,并给父母留了一封信,何仿至今还记得信上的内容:“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儿为了不当亡国奴,要学习、要进步、要追求真理、打日本鬼子,今天离开你们了,请你们谅解。儿何仿。”在淮南联中,本来就热爱音乐的何仿可谓是如鱼得水,担任了学校歌咏队的队长兼指挥。老师也发现了他杰出的音乐才能,专门教他识谱,给他特殊的指导。在淮南联中,何仿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日子,直到1942年5月,他离开学校,参加了当时的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

  1942年,六合采集《茉莉花》,让老百姓都唱新民歌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号召广大的文艺工作者搞民族化、大众化的文艺,搞民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讲话通过电话传到了各个根据地。当时正是革命最艰苦的时候,在精兵简政之后,原来七十多人的剧团缩减到二十几个人。剧团为了躲避敌人,来到了革命边区宣传,他们穿上便衣,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我们二十几个人组成武装班,18岁以上的小伙子能领到马枪,18岁以下的和女同志,发手榴弹,我当时只有14岁,领到两枚手榴弹挎在身上。”当时剧团所在的地方是六合县八百桥镇的金牛山一带,离敌人非常近,所以,剧团只好在晚上,点着汽油灯演出,向民众宣传抗战。白天他们寻访民间艺人,采集当地的民歌。著名的《茉莉花》就是在当地采风时,发掘出来的。这些采集来的民歌,剧团成员们把它们重新加工,歌曲的曲调不变,重新填写宣传抗战的词。剧团为了方便百姓,刻蜡纸,油印歌词给他们,但是后来影响越来越大,来要歌词的乡亲们越来越多,油印变成了剧团很大一笔开销,没办法,就收百姓一点成本费。何仿得意地说:“当时很多老百姓都在传唱我们的新民歌啊!”

  1943年,为老百姓唱花船,陈毅军长亲自搭场子

  1943年春节快到的时候,剧团在民众中间搞了个调查,询问老百姓们在春节喜欢什么样的节目。老百姓反映,他们春节都喜爱玩旱船。于是剧团成员们就向当地的民间艺术家们请教玩旱船的套路。剧团按照民间的方法扎了个船,在船上装饰了各种各样的花,有荷花、梅花、牡丹等,应有尽有。但剧团对还是原先玩旱船的套路做了点修改,原来船上只有一个人在唱戏,而且是个男的,男扮女装,剧团就改成两个女的,这样演出更为逼真,还在船上添加了一个插科打诨的角色,专门逗观众笑,结果演出效果相当好。“场地设在一个打麦场上,锣鼓一敲,我们就噔噔噔一溜烟地上场了。一看,不得了,来了那么多人。中间坐的是部队的战士,外面围满了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结果我们的花船都转不过弯了。”何老声情并茂地说:“大家这可着急了,怎么办呢?”“突然有一个身材高大魁梧的军人站了起来:‘敬礼!提背包!向后转!起步走!’战士们一听口令,立刻向四面散开,场子一下子就被打开了,我们开始尽情地演出。”何仿显然对这一段经历记得特别清楚,仿佛是发生在昨天的事。何仿的语调越发激动:“到演出结束,我们互相打听,才知道,原来那位军人竟然是陈毅军长!陈毅军长来看我们演出了!陈毅军长还亲自替我们搭场子,当时我们都非常激动。”

  1944年,音乐让我们走到一起,战地生出爱情之花

  何仿的夫人李雪仙当年也在淮南大众剧团,在共同探讨音乐,宣传抗战的过程中,两人从相识相知,到共结连理,到相伴几十载,感情非常深厚。何仿对他当年第一次见到李雪仙的情形,记忆犹新:“那是1944年8月份的事了,当时剧团招人,一下子来了四五个姑娘,李雪仙就是其中之一。第一次见到她,她的漂亮、活泼就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但直到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后,我们剧团来到六合,我和她的接触机会才多起来。当时她是演员,我虽然是组长,但也经常上台演戏,我们就在一起演出,一起吃饭,一起行军,渐渐彼此都有了好感。但当时我们都只是十七、八岁的年纪,懵懵懂懂的有点感觉,也谈不上爱情,所以也一直压抑在心里,没有说出来。”何老回忆起与夫人的相识,一脸的甜蜜。由于两人都是搞音乐的,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何仿写了新歌,总是先唱给夫人听,“她是我的第一听众啊!”何仿大笑,“每次我写了歌,就先唱给她听,她觉得哪儿不顺,我们就一起讨论,看怎么修改。几十年下来,我们现在已经配合得相当默契了。”

  1945年,我们胜利了,日本鬼子投降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他们无条件投降了,撤出中国。当时何仿还是在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任音乐组长。回忆起当天的情况,何仿显得非常激动。“那天,我们背着背包往六合、宿迁方向去,开展抗战宣传。突然,前面来了骑着马的组织部长。他惊奇地问我们:‘你们到什么地方去啊?听广播了没啊?’‘我们在行军呢,哪有广播听啊?’‘新华社广播了日本鬼子投降的事了,现在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新的任务,你们快回去吧。’”“顿时,整个队伍欢呼起来,很多同志都跳了起来:‘八年抗战胜利啦!日本鬼子投降啦!’我跟着欢呼的人群,一起开心地跳着,笑着。”何老伴随着回忆,也兴奋地举手欢庆。何老接着说:“在这种背景之下,我创作了两首歌曲,一首是《反攻》,另一首《民兵之歌》,一是为了表达我当时激动的心情,二是为了鼓舞士气,准备以后的战争。”说着说着,何老激动地唱了起来:“同志们听命令已到,反攻大旗在半空中招摇……是时候了,快推上子弹,装上刺刀,鼓起勇气,向着敌人一起冲上去!”(编辑云翔)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