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嫂”情深义重(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12:50 金羊网-新快报 | |||||||
1939年,中共派遣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山东,在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沂蒙山区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民主政权。沂蒙山区十数万青壮年投身抗日战场,牺牲的烈士有数万余人。 与男人相比,沂蒙山区的女性作出的牺牲更大。她们母送儿、妻送郎、姊妹送兄弟;她们肩负起耕田种地、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重任;她们缝军衣、做军鞋,碾米、磨面、烙煎饼,甚至用自己的乳汁去救奄奄一息的重伤员,在日军的刺刀面前,她们宁死也不会暴露八路军伤病员的藏身之地。我们尊称她们为“红嫂”。 尹德美:哺育八路军后代 在莒南县筵宾镇前辛庄村,记者见到了健在的沂蒙“红嫂”尹德美大娘。已是八十岁高龄的尹大娘。谈起六十多年前用自己的奶水哺育八路军后代的往事,显得有些激动,不时地用布满褶子的手抹着眼角溢出的泪水 1943年11月的一天,马上就要开赴前线的八路军山东军区司令部通讯大队大队长黄志才和电台台长刘凯,依依不舍地将自己出生才15天的儿子迎胜托付给村妇救会主任尹德美抚养。接过小迎胜后,尹德美忘却了自己出生七天的孩子刚刚夭折的悲痛,精心地用乳汁哺育照料着小迎胜,历尽了艰辛。 尹德美大娘回忆说,“为了躲避日本鬼子的扫荡,背着孩子满山跑,有时几天吃不上一口饭。”有一次,孩子几天高烧不退,眼看不行了,有人说快扔了吧。她却死不撒手哭着说,“这是八路的孩子,是俺的亲骨肉。”连续七天七夜,她一直把这个孩子抱在怀里,直到他活了过来。后来在老八路夫妇的一再坚持下,已回到大城市的小迎胜成了尹德美大娘的女婿。 明德英:用乳汁救死扶伤 明德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广为熟知的歌舞剧《红嫂》主人公的原型。1941年,日军对沂蒙山区进行疯狂的大扫荡。一个年纪不大的八路军战士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被追到一片墓地中。明德英这位看坟人的哑巴妻子,虽然不会说话,但她知道这个小战士是自己的同胞,是打鬼子负伤的。她不顾个人及全家的安危,将小战士藏了起来,并机智地将随后追来的鬼子兵骗走。 看着浑身是血昏迷中喊渴的小战士,明德英没顾上多想,将自己的乳汁挤入小战士的口中。为了让小战士早日养好伤,家境十分贫寒的她又杀了仅有的两只正在下蛋的老母鸡,为小战士熬鸡汤补身子,使小战士很快养好伤重返战场。而为了保护小战士明德英的小儿子却被日本鬼子摔坏了脑子,因弱智至今生活不能自理。 一年多以后,这位哑巴“红嫂”和她的丈夫,又救了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小八路”庄新民。新中国成立后,已在上海市公安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的庄新民三番五次要将明德英夫妇接过去享享福,明德英因照顾家不能去,让丈夫去了一趟但没住多长时间就回来了。在“红嫂”去世的时候,已年迈的“小八路”庄新民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赶来为老人送终。此后每年的清明节,庄新民的儿子都会专程从上海赶到沂蒙山区“红嫂”的坟前祭祀。 王换于,1888年生,1989年逝世,享年101岁。19岁那年,王换于嫁到东辛庄村一位姓于的家中。旧社会的妇女没有地位,王换于连名字都没有,过门后大家就叫她“于王氏”。1938年冬,王换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抗日战争,不久被选为村妇救会会长和邻乡艾山乡副乡长。由于工作的需要,“王换于”这个能形象说明其身世的名字,便正式叫开了。 1939年6月,徐向前率八路军第一纵队领导机关到达王换于家后,王换于在当地党组织的协助下办起战时部队机关托儿所,机关有27个孩子,外地又陆续送来一些,共有41个孩子。这些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才3天,其中包括徐向前元帅的女儿小何(乳名),罗荣桓元帅的女儿罗琳,以及后任上海市委副书记陈沂的女儿陈小聪等人。1943年后,王换于又抚养过45个革命后代。平时王换于将这些孩子放在周围7个抗日“堡垒户”家中分散抚养,每当日寇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时,王换于便把孩子们集中到她家掩护抚养。 对于战时托儿所里的每一个孩子,王换于都用生命来呵护。一次她到西辛庄查看寄养的孩子时,看到一位烈士的孩子没有奶吃,瘦骨嶙峋,她就将孩子抱回家,交给正在哺乳期的二儿媳。此时儿媳正抚养着自己和另外几个抗日将士的孩子,奶水显然不够吃。王换于含着眼泪叮咛:“烈士的孩子饿死了,就断根了,咱的孩子饿死了,你还能生育,让革命烈士的孩子吃奶,咱们的孩子就吃粗的吧!”她两个儿媳因在哺乳期内用奶水喂养托儿所孩子,致使三年中自己的四个亲骨肉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 相关专题:新快报抗战60周年特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