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记者关注)天价医疗账单 病人望而却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15:36 大华网-汕头特区晚报

  据国家卫生部统计的数字表明,我国约有一半的居民有病不就医,接近三成的病人应住院却不住院。公立医院医药费用高涨,一些医生喜欢动辄开大处方、大检查无疑是居民对医院望而却步的主要因素。

  天价医疗账单让人一头雾水

  退休高工老李不久前患了急性肺炎被送往汕头一家医院治疗,住院约一个月才痊愈。他对记者说,病情危急时,每天的治疗费、药费等高达8000~9000元,他有社保医疗,但社保只能报80%左右,余下的20%要自负,算下来,这次病仅自费部分就花了3万多元,要不是有亲戚朋友相助,真不知怎样渡过难关。

  市区的陈先生反映,近日他因伤入院,仅两天的时间就花去3000多元。陈先生看着账单一头雾水。他说:“一入院就立即给我进行多项检查,我作为患者只能听从安排,有些检查是根本没必要的,而有些药物本来可使用便宜的国产药,医生却开了进口药或合资药厂的药,结果药费一下子就上去了。”他认为,医生应该在确保医疗效果的前提下,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替他们想想,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开支。

  重复检查让患者落荒而逃

  市民黄先生的孩子不久前发烧、扁桃体发炎,夫妇俩急带孩子到汕头一家大医院看急诊。医生不慌不忙先开出一叠检查、化验单,从验血、胸透到CT,几乎各种检查都要做一遍,检查一遍下来,孩子快支持不住了,单检查费就花去了五六百元,药费还不计算在内。第二天,带孩子去打针复诊,是另外一位医生接诊,他却又开出一叠与昨天一样的检查化验单让孩子去再查一遍,黄先生反复向医生解释,这些检查昨天已做过了,该医生根本不听,并称这是医院的规定。黄先生不得已“落荒而逃”,带孩子到邻近社区医院打吊针,治好了孩子的病,也省去了几百元的检查费。

  不少患者生病不敢上医院

  家住东区的陈阿婆,近日因感冒引发耳朵胀痛去医院就诊。医生检查一番后只给她开了一瓶药水,几片药片,就花了近100元。她老人家以前也出现过相同的症状,在社区诊所只做了一个简单的处理就解决了病症,才花了十几元。但这次到大医院就得花那么多钱,阿婆实在想不明白。

  据了解,汕头市区的居民得了小病(例如头疼感冒发烧之类),轻易不敢进医院看病。他们一般宁愿选择到附近的诊所或药店自己买药治病。他们大都认为生小病上医院得挂号收费,从挂号看病到取药又要花费不少时间,真正看病的时间却很短,即使只是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一上大医院,医生动不动就要你全身检查。医院里的药本来就比外面药店的贵,一些医生又喜欢开大处方、贵重药,一趟医院下来,账单上的数字通常大得离谱。从目前的医疗保障情况看,老百姓最怕得病,万一得大病,因病致贫的现象屡见不鲜。

  就市民反映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记者走访了汕头市的一些医疗机构。汕头市中心医院党办、医务科负责同志表示,对这一问题他们也有同感。作为汕头市的一家三甲医院,他们一贯重视对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教育,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要求医生在看病时要为病人着想,能用国产便宜药的就尽量不用进口药、合资药,确实需用贵重药品时,须告知患者及家属,患者签名同意才使用。对于不必要的重复检查也是不允许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个别医生开大处方、贵重药的现象,对此,该医院规定了医生首诊负责制,病人住院时都发放“征询意见卡”,出院时回收,作为医生及部门的考评依据。对用药超指标的,患者有投诉的,都要给予处罚

  流通环节多造成药价虚高

  一些医务人员也谈到,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现象确实存在,但许多是由于现行的体制所造成。比如医院里的用药相比社会上药店的药要贵,这主要是从药厂、药商到医院中间的环节太多,许多差价给中间商赚去了。近年来,一些药厂在药品的名称和包装上“动脑筋”,一些疗效好的常用药,他们稍微改动一下成份,或者仅改个“洋”名,换个新规格新包装,价格一下就涨了几倍甚至几十倍,现在一些药厂甚至不愿意生产廉价的药品。对此,医院也感到很无奈。建议药监和物价部门要加强管理,抑止虚高的药价。

  为避免交叉感染,目前各大医院都普遍规定使用一次性的医疗器械,如打针输液用的针管、手术用的护膜、器械、导尿管等都不允许消毒后重复使用;连医生护士用的手套口罩,现在也是一次性的,用过就扔。这样做虽然有利于治疗的安全,但客观上也增加了医疗成本,增加了患者就医的负担。“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笔费用最终还是体现在病人的账单上。这里甚至还包括一次性医疗废品的销毁处理费用,按市物价局规定,每床/日是3元,其中患者(住院)每天负担2元,医院负担1元。本报记者王海鹏实习生王晓珊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