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正方:用宽容的眼光看待“状元红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23:50 红网

  2005年度的“高考大战”早已谢幕,各地都涌现出一大批“高考状元”。在众多“金榜题名”的学子即将踏入自己心仪的大学校园的时候,为了鼓励学子继续勤奋好学、学成后更好地报效国家和家乡人民的培养,同时也激励其他在校的中学生向他们学习,8月12日,吉林省吉林市在文庙博物馆孔庙举行了隆重的高考状元表彰奖励仪式。该市12位文理科状元身披绶带、胸佩红花,在人们的艳羡和祝福声中,走进状元门,踏上状元桥,由吉林市副市长杨金顺为吉林市文理科高考状元每人颁发了5000元奖学金,其他各县(市)的状元每人颁发了2

000元奖学金(8月14日《新京报》)。

  对于吉林市副市长向高考状元颁发“状元红包”一事,社会反响强烈,据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学生,孩子们面对热闹非凡的场面,深受鼓舞,表示会以状元们为榜样,好好学习。而一位学生家长则表示,这样大张旗鼓地表彰状元,虽然能弘扬中国尊师重教的好传统,激励学生们学习,但从另一方面看,是否可能助长以成绩论英雄的风气。再说,状元的泛化倾向也值得探讨,旧时全国才出一个状元,而今一群一群都是状元了,这样的状元还有意义吗?

  对于家长的疑问和社会上的一些质疑之声,笔者以为,我们大可不必为此担忧,还是用宽容的眼光看待“状元红包”为好。

  首先,“状元红包”是对高考成绩优秀的学子的奖赏,这对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同时也激发正处在高考前沿的中学生奋发学习都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笔者以为,既然我们能够对作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科学家、企业家、文艺体育明星实施奖励,为什么就不能给经历过十多年寒窗苦的学子实施奖励呢?况且与那动辄上百万、住房、高级轿车相比,区区5000元和2000元的奖励又有何值得质疑的呢?

  其次,“状元红包”体现了中学生实现大学梦的价值。如今的孩子尽管在父母的“呵护”下,埋头苦学,但是其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劲头还是有差距的,尤其是一些家境比较好的学生,依赖父母的思想严重,社会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可以促使其拥有成就感、自强自立感,更好地完成今后的学业,这一点比泛泛的“空头表扬”效果要好得多。

  第三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使学生不得不以“分”论英雄,这不是学生的过错。据报道,如今择校费、赞助费等名目繁多,大学也是以“分”划定录取线,许多知名大学更是在以“分”论英雄,差一分都甭想入学。况且如今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新人也动辄要求具有大学本科乃至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在这样的体制下,作为家长不培养孩子以“分”论英雄,还以什么论英雄呢?

  “状元红包”不是什么“怪物”,我们不必大加指责。作为政府,公开实施奖励,正是体现出对教育的重视,体现出对高考状元的鼓励和肯定。在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我们面对的是如何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提升我们的国际竞争力,而鼓励高考状元正可以起到继续促进高考状元向着本科状元、研究生状元、博士状元迈进的作用,可以形成全国关注成绩优秀学子成长的良好氛围。或许有人说几千元钱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是透过这样的奖励形式,对全社会关注优秀学生将起到的鲜明的示范作用。

  当然,或许还有人认为奖励状元是腐朽文化的死灰复燃,泛泛地推出状元,将使状元名号失去意义。其实,状元文化并不是腐朽的文化,而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这一点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作为一种文化,这是中国的特色,值得传承。相反,盲目追求西方教育体制,抛弃数百年、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则恰恰暴露出我们的盲从。

  笔者以为,让“状元”多起来,不仅是家庭的幸事,而且也是社会的幸事、国家的幸事,我们还有何理由去阻止状元的诞生呢?

  观点撞击:

  反方:(稿源:红网)(作者:梦之馨)(编辑:潇湘行)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