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总抓手:一个系统推进的决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08:44 成都日报

  成都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建设的总抓手,举全市之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打造特色和亮点。——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春城

  浩瀚历史长河,璀璨文明史册,从来都毫不吝惜地记载着蜀之先民们的上下求索。但今日之“文明”,历经发展,早已不是一个简单GDP,抑或一串机械数字就能将其涵盖、

予以表达!今日之成都,秉承千年古蜀文明,迎接世纪时代浪潮,在求索文明足迹的艰难征途上,为这座古老而又映照着新千年曙光的城市,准确定义下其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市民素质等诸多因素构成三大文明的和谐统一,虽经千锤百炼仍不改其本色。在成都,文明已然成为恒久主流,已然身为价值标杆……

  江流绕郭,田畴交错,好雨知时,蕙风常至……早在数千年之前,成都就在丰茂的古蜀文明中找到了自己的文明风向。跨入新世纪,迎面现代文明浪潮的声声激荡,成都如何在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大道上定位自己的文明坐标呢?

  这样一个深邃命题,的确值得深思……追根溯源:渴求崭新时代契机的世纪之初的成都,又面临怎样的挑战?看国际,知识经济变革风起云涌,全球一体化浪潮汹涌澎湃,产业梯度转移契机乍现;观国内,地区经济迅猛发展此起彼伏,三大文明和谐统一力促地区整体实力提升,初具规模的21世纪现代文明城市如同雨后春笋般在长、珠三角,在中原腹地,在华北平原,在山东半岛,在辽河平原一个个破土而出。

  地处西部内陆的成都如何克服思想束缚、行为陈规、地理障碍,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乘势而上,准确定位自身,跻身21世纪中国实力城市“排行榜”?人们拭目以待。心切于此,全省人民寄予重托。省委书记张学忠、省长张中伟殷切寄语:“成都是全省的成都,要充分发挥成都独特的优势,使成都在全省起好示范作用和排头兵作用,成为展示四川新形象的重要‘窗口’。”这就是当代成都放之于全省的政情所依;心急于此,全市百姓翘首期待:为实现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而奋斗。这更是现代成都千万市民的民心所在。历史的重托、民众的厚望、发展的需要、未来的召唤……对城市整体实力提升迫切渴求的成都,向现代文明纵深挺进的成都,需要一个全面突围的契机!

  下定决心:

  找准城市发展的“总抓手”

  2003年年初,中央文明办下发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征求意见稿)》,《测评体系》用城市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创建工作情况7个方面的测评项目和119项具体内容来明确地告诉我们,文明城市,是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检阅,是一个城市的综合性最高荣誉与最佳品牌。而道路清洁、百姓礼貌,仅凭这些是绝不能摘下文明的桂冠。要想成为文明城市,就需要与119把“标尺”来比量长短。这119把“标尺”深入腹地,穿插进了城市的每一寸肌体与每一个细胞中,对各个细节、环节与关节的考评与促进无所不在,引领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何不利用这个参评的时机,来为本市的突围注入一股强大的动力呢?这本就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珍贵实践,是响应市民幸福愿望的一次宝贵行动,更是整个城市综合实力的一次可贵提升!成都思考,有了一个明晰的方向!辨政情、顺民心……终于,在多少个不眠之夜后,在多少趟艰辛调研后,在多少次思路碰撞后,崇尚和谐包容、坚持智慧诚信、倡导务实创新的成都,在全力冲刺21世纪现代城市文明的进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突破口。于是,有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春城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成都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建设的总抓手,举全市之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打造特色和亮点。”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强调:各级各部门要以对人民群众负责,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工作态度,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以最佳工作状态、最佳工作表现、最佳工作配合,把创建工作做深做细。

  谋篇布局:

  规划宏伟蓝图

  以民心作导向,化厚望为动力,成都把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当“总抓手”,以“举全市之力”的高涨热情,去全心投入创建。

  决策既定之后,应是精明的构思来与之呼应;决策层开始崭新抉择与谋篇布局。未来,我们所在的成都,应有着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基于对未来的勾画,成都市迈出了第一步——夯实基础。

  牢固的基础是城市的内力,六大环境的建设都离不开基础的夯实,而这必须直面经济结构调整以及至关重要的“三农”问题、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于是,成都为自己开出了一剂良方——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

  一个城市不仅需要有内力,也需要有张力!如何获得市民的积极拥护与真心信任、如何吸引外来客人的灼热目光与安营扎寨,如何引得国际项目的垂青与情有独钟……巩固基础应强化保障,于是,成都为自己戴上了一个“紧箍咒”——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打基础,提保障,我们还需要重力来支撑内力的稳固与张力的提升。于是,成都为自己献上了一道意识形态的盛宴——文化建设与精神塑造。

  一个系统的整体推进,当然离不开城市引力的散发。只有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才能使全体人民安居乐业,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畅想富裕美满的生活……于是,成都为自己的发展天平添上了一个人心构筑的秤砣——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设定子命题,逐一给解答!

  也就是在这一道道子命题的设定中,成都,在以创建为“总抓手”的总命题下,一个系统推进的思路横空出世!

  夯实基础: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沉稳中展现另类爆发力

  成都曾被喻为搭建在发力点上最具爆发力的城市。这种爆发力不是迅猛离弦的出其不意,亦不是展翅飞翔的冲动勇猛,而是在创造自我价值与城乡一体化模式中的沉稳与平缓。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领跑者,我们再次见识了它那另类的爆发力。“我的脑中时常描着一幅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春城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起这句话。那幅“画”,就是城乡一体化的图景。

  随着我市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经济体制的逐步转轨,638万农村人口的“三农”问题凸现在了决策层的头脑里。问题迫在眉睫,机遇就在眼前。要快速破解“三农”难题,惟一的办法就是构筑一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道路。该从哪里起步,在哪里落脚,从哪里施力,在哪里推进?市委、市政府没有一刻停止过思考!

  竹林、院坝、水塘星罗棋布地分散在成都平原上并不惹人注意,但从飞机上俯瞰,却为我市城市化发展留下了一个巨大问号。“这种资源分散的状况,没法搞城市化,也没法搞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2003年10月22日,李春城在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现场会上,感慨地谈起了他专门从空中看成都平原上农舍竹林的特殊感受,“如果把这个资源整合起来,引导农民集中起来居住,应该还有账可算。”

  对于“三农”问题,立足于“小城区带大郊区”实际市情的成都已经思量得比较久了,那就是要抓住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推进城乡融合,让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和覆盖,“用发展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对此,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更是具体指出,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是我市县域经济工作中的一个实践创新,是“三个转变”的又一生动体现。也就在这次谈竹林的现场会上,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决策。随后,市委逐步形成了“六句话”基本要求和实施“农村三大工程”、推广“三个集中”等部署。

  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自全面实施近两年来,在我市城乡引起了历史性的深刻变革。乡镇数减少了27%,乡镇干部数减少了10000多名,有效减轻了农民负担;20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51.5%;农村药品进入集中配送网络,药价降幅15%以上……城乡逐步具有了同等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政策待遇,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实惠和现代文明。

  强化保障: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平静之中书写奇迹

  敢破敢立,是这个善于分工也善用合力城市的独特魅力,懂得将无畏的勇气升华为生机勃勃的活力,懂得将安宁的幸福转化为招之即来的财富。在没有任何前车之鉴的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不寻常路上,成都市委、市政府与千万市民合力破解了一出迷局,平静地书写了一个奇迹。

  取消和废止“越位”审批程序,调整和归并“错位”审批事项,规范和完善“缺位”审批程序……从2001年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之初,市委、市政府便大刀阔斧地砍向了自己。在这场行政管理理念与方式的深刻变革中,群众的诉求与满意走向了前台,阻碍发展的繁琐被抛在身后,同时被革除的还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冰冷优越感。

  成都的政务环境并不差?熏为什么还要自我加压呢?芽面对疑问,成都决策层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政府管理现在仍旧沿袭了不少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东西,比如在执政理念上把政府视作高高在上的、无所不能的“官衙”,在具体行为上管了很多不该管的、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这是一种严重的错位,也是很多问题产生的根源。而眼前的现实也不得不正视:广东,乘改革开放快艇发展迅猛;江浙,趁长江三角洲开发之机顺势而上。偏居西部内陆的成都,如何突破区位劣势,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呢?

  一份由市委、市政府联合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意见》,给出了答案——建设高效的服务流程,建设民主科学的公共决策机制,大力规范行政审批、收费、处罚行为,推进政务信息公开,保障公民知情权……而最终的结果是60%以上的审批事项被迫退出舞台;政企分开让“挂靠”强制走向市场;政府服务流程的不断优化让行政效率必须用加速度来计量;公开政务强制政府必须直承阳光之下;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让决策中有了民众的声音和意愿以及约束……这一切都在决策层的预见之中。

  去年4月,“不在状态”更在我市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官员“问责风暴”!这四个字也随即成为了领导干部自省的必要用语。抓队伍建设和党风、政风建设的风潮也“一波接着一波”,不曾平息。对此,成都领导干部有着很透彻的理解:只有好的党风才能带出好的政风,好的政风才能带出好的行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必须首先树立良好的党风和政风。

  于是,部分区开放“三会”、镇村领导干部公推直选、沿袭旧制的“官评官”转变为到群众参加的“民评官”……提高的是决策透明度,增强的是干部群众参与意识,密切的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提升的是我市的政治文明。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历程中,我市处处动真格,务实再创新。

  精神支撑:文化强市攻略新成都文化破茧而出

  2001年,金沙遗址的发现,把成都的建城史向前推进了700年,向世界证明了成都已有足足3000年的建城历史;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2300年前的水利工程,创造了水利科学的典范……成都在历史文化的演变历程中,谱写下了璀璨的艺术华章。作为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建设,既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我市在探索将源远流长的古蜀文化精髓落脚在现实需求,大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培育城市精神,努力去构建崭新成都文化的道路上,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特色发展道路。2004年4月12日,在2004·成都文化年活动工作会议上,且思且实践的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把该年定为“成都文化年”。“文化年”就是要以成都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秀美的自然风光为载体,以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和庆祝新中国成立暨成都解放55周年为重要契机,以建设“文化之都”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系列文化活动,吸引国内和世界目光,努力推出一批文化精品,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品位。活动分为绿色、蓝色、红色、七彩四个部分。“绿色成都”寓意万象更新、“蓝色成都”寓意诗情画意、“红色成都”寓意革命热情、“七彩成都”则寓意成都多姿多彩。

  一种崭新的成都文化正在破茧而出!

  同年,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坚冰”被一一打破。明确新闻产业的产业属性,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抓住资产整合机遇做大做强成都报业;全力打造文化艺术产业,市歌舞剧院、市京剧团等进行归并组建为成都艺术剧院;全国实力超群的成都媒体冲出了盆地,第一份由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跨地区媒体集团合作的新型财经类日报《每日经济新闻》亮相上海,这是由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精心打造,第一份以服务“企业人”为宗旨的财经类日报……

  同样,成都借文化底蕴,城市形象宣传精妙频出。“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的形象片,让个性成都留下了无数人的足迹与回忆;青砖石墙,酒肆客栈,竹编蜀锦,有“成都版清明上河图”之称的锦里把人们带进了川西民风民俗的大观园中;诗意对白,流转舞姿,悠扬歌声,音乐剧《金沙》铭记下了一段传奇;央视国际频道大型历史文化片《天府的记忆》掀起了一股咄咄逼人的成都浪潮;东方伊甸园·百架包机游、三国文化节、成都大庙会、法国焰火晚会各种文化活动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

  我市拥有240万名未成年人,占全市人口24%,面对这个蓬勃强大的新生力量,成都必须竭尽所能、不顾一切地为孩子们创造最优越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

  去年7月,在全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上,市委、市政府形成了一个共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最大的一项民心工程。为此,我市先后成立了市青少年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去年,《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制发,市委确定的12项为未成年人办好事实事重点项目的推进,更是将我市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放在了一个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在为期10个月的网吧专项整治中,通过开展“绿色行动”、“蓓蕾行动”、“零点行动”、“护苗行动”,全市取缔“黑网吧”366家,查处违规网吧1300家,停业整顿257家,大力为未成年人清扫环境。在一个暗访调查中,专门针对青少年的少儿绿色网上空间、少儿艺术剧院、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网、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中心等举措和项目效果明显,行动一致,受到了来自各界的广泛赞誉。同时,少儿频道的开播更是将未成年人带进了欢声笑语与寓教于乐中。此外,我市还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成都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在内容、途径、方式、方法、手段上大胆探索创新;在全市广泛开展“新三好”(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会做好公民)评选活动,建立健全了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体系。

  构建环境: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构筑民心工程

  任何事都贵在坚持,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一个城市的决策领导层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为民排忧愁,为民谋福利。成都,一路走来,你都可以看见它坚守认真的可爱,执著坚持的可贵。

  《求是》杂志社曾在《加强地方党委执政能力建设的生动实践——对成都市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认为:“在加快发展中,成都市不回避社会公平问题,不忽视困难群众的利益,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在失地农民和生活困难群众身上,采取多种保障措施,使困难群众的生活有着落,发展有希望,使他们从心底里拥护党的政策。”

  这样的一个评价还得从去年年初的一个政策说起。

  2004年年初,市委、市政府正式颁发《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并相继制定了17个涉及城乡规划、建设、就业、社保、医疗、教育、户籍、乡镇改革和集体资产管理等的政策性文件,将很多过去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有的政策坚决向农村延伸,努力做到“凡是能给的、该给的,尽量给农民”。同时,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市县两级财政筹集资金35亿元,作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补贴,将全市失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在这样的思路下,2004年3月15日?熏《成都市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办法》和《成都市已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办法》同时出炉。妥善解决1991年至2003年期间已征地和2004年以后新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社保问题,使他们与城镇职工的社保完全接轨。成都市的这项工作走在了全国省会城市的前面。从2004年7月到今年2月,全市近50万失地农民中已有23万符合参保条件的人参加了社保。考虑到失地农民自愿参保的原则,这个数字不能不说是相当惊人的。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所长何平说:“像成都这样积极解决旧有失地农民社保问题,在全国都可以说是罕见的。”

  这里,我们还得说一说另一件不得不提起的事——为民办实事。市委、市政府坚持为民办实事已经16年了,连续为全市人民办了358件实事。在去年的第15个年头,我们看到了一串朴实却振奋人心的数据: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2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城市低保标准调至210元/月·人名列西部第一……究竟是什么强大动力,让市委、市政府如此无悔而坚决呢?

  坚持的原动力来源于对正确政绩观的准确把握与精到理解。如何在新形势下充分调动各级干部为民办实事的主动性,又能有效防止“形象工程”?决策层坚信,至为关键的是干部要树立一种新型政绩观。群众利益无小事,各级干部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主动为企业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赢得民心就是干部最大的政绩。深知民生民情,才能躬身为民。

  全市上下艰苦卓绝的奋斗、成都人民同心协力的努力,换回的是一个个骄人成果——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城市品牌营造大奖、中国内地最佳商务城市、全国实施畅通工程模范管理城市、全国实施妇女儿童纲要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换来的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个成绩的背后,都是成都实力的提升——2005年6月23日,在中国市长协会召开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穴2003-2004年卷?雪》首发式暨报告会上传出这样一组数据:成都是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超1000亿元的13个城市之一。在50个代表性城市中,成都的竞争力与综合实力排名均进入前10位。从2002年到2003年再到2004年,在三年来所公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成都的排位一路从20、30名之后上升到10强之列,可谓一年一个台阶。回首创建之路,伟大与平凡并存、欢笑和泪水永驻。

  “总抓手”使得创建工作不是仅仅为了一块“金字招牌”,城市整体实力的提升让成都更加豪迈与自信地奏响城市文明的最强音;而广大群众的参与,无比坚固地凝聚起一千多万成都人民的智慧与热情,构建起成都发展的无比后劲。

  “创建不是目的,创建是为了在过程中让千万群众长期受益”。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的定位,为成都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道路上找到了赢得人民群众最坚定有力的支持,赢得了城市最激情四射的发展和那不竭的动力!

  成都日报报业集团记者杨扬张婷婷沈伟陈兆平(来源:成都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