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抗战教育:小兵张嘎“不怕困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09:24 南方都市报

  第一眼

  8月3日,“心灵·历史——孩子眼中的抗日战争”在广东美术馆开展。展厅里,许多大人,和我一样,辨别着孩子们写在小纸条上歪歪扭扭的笔迹,端详着他们用粗线条画的抗日英雄面孔。

  100个孩子对老师(展览发起人)提出的“你是否会抚养日本战争遗孤?”、“战后该做些什么?”等沉重的问题,按照自己的认识,给出了100个不同的回答。孩子们还自由表达着对战争、历史的发问和理解:“英雄是怎样成为英雄的?他们原来是人吗?”、“战争那么残酷,为什么还要打仗?”、“历史是一片天空,有时晴空万里,有时狂风暴雨”……质朴直白的话语,让我看到了“哲学家”、“思想家”的影子。

  我们并不缺乏爱国主义历史教育,但这种教育总是让孩子处在被动角色,历史在孩子心目中成了为了应付考试的标准答案,一点也不鲜活。而这个展览,孩子们参与了搜集抗战资料、为《我所认识的鬼子兵》做眉批、为抗日人物作传、对战争提问等活动环节,把自己主动探索历史获得的认识,转化成感性的作品“教育”大人。用发起人的话来说:借孩子澄澈的眼睛、童真的心灵,穿透历史的迷雾,洞悉更加深刻的本质。一位美术评论家更是说,这些孩子的作品,是对大人们出于利益,扭曲、遮蔽历史行为的批判。一个成人观众在留言本上写下:孩子的视角更具艺术性,直逼真实。

  自今年五月份以来,我采访了不少正在筹备或已举行的纪念抗战胜利活动,这些活动几乎都离不开“对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意义。但“心灵·历史”,这个在目前国内纪念抗战的活动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儿童视角为出发点的展览,最让我感动并感慨。

  现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活动可谓达到一个高潮阶段。这种“纪念”,更重要的是,反思战争,为了让战争不再发生。

  上周,我读到同城报纸上有这样一则报道,在广州某个抗战展览上,一个男孩告诉记者,他以后要做一个像嘎子一样不怕困难的人。孩子这话说得很自豪,可是我读了,感觉却是复杂。

  经典的黑白电影《小兵张嘎》拍成了电视剧上映。剧中有这样的情节:嘎子和几个小孩跟日本鬼子比武、比在水缸里能憋气多久论输赢。嘎子们赢了得意洋洋,鬼子输得气急败坏,拿小鬼们没招。

  一位中学老师忧心忡忡地对我说,孩子很喜欢这部电视剧,因为小兵张嘎等小英雄把如此“搞笑”、“蠢笨”的鬼子戏弄得很痛快。

  诚如一位网友jimmye01对我们抗战教育感言:一部战争电影结束时,鬼子的台词被孩子们传颂,感觉意犹未尽,还没有享受完复仇的快感。误导性的教育结果,导致现在还有很多人希望中日再发生战争,希望亲身参与这场游戏。看再拍的《小兵张嘎》,有谁会讨厌战争?这么好玩的事没让自己碰上,只恨自己没生在那个年代。这与苏联片不同,一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让人痛恨战争,痛恨侵略。

  对于那个立志像嘎子学习的小男孩,我希望,他能明白,“不怕困难”是一种好的品质,但这种品质不要受到误导教育,发挥在未来某场残酷的战争中。 许黎娜 (本报记者)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