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日本第六十个“8·15”观察(中)(国际大视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09:54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驻日本记者 孙东民

  今年的8月15日,许多人都在注视着东京,众多新闻媒体则聚焦到这天的靖国神社。本月上旬,美化侵略的日本超党派团体“大家都来参拜靖国神社国会议员之会”在主流媒体上刊登“意见广告”,号召20万人在这天参拜靖国神社,NHK电视台14日晚播出的“思考靖国神社问题”的专题节目也吸引一些平日不关心此事的人们的兴趣,战后第六十个“8·15”显

得很不寻常。

  靖国神社外院对外开放,院内的拜殿由饰以菊花徽章的大门相隔。今天清晨6时,菊花门打开,随着向前走的人群,持旗男子口呼“终战60年,参拜英灵”之类的口号结束了仪式。前往参拜的人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临近中午,院内人群拥挤不堪,不少人在那里看热闹。不时见身穿旧日军军服(昭和、大正、明治时期的军服都有)的人扛着小旗列队行走,在知了的燥热鸣叫声中汗流不止,如同人们在电影上所见。还有的吹起小号,据说吹的是“镇魂曲”,听者众,和者寡;记者看到队列中有几个着旧军服的老兵脸儿熟,想必他们是这几年每临“8·15”必在此表演的常客。

  靖国神社里的“表演性”很出名,也使人长见识。有人说,靖国神社里的表演如同回到日本战前。谁要是不知道日本战前是什么样,不了解军国主义者的战争史观,不懂为什么这几年日本狭隘的民族主义膨胀,见识了这里的气氛后就会有所理解。

  靖国神社与一般神社不同,专事祭祀死去的军人。在战前它是“国家神道”,战后君权神授的天皇制被否定后降为民间宗教团体,但仍是为军国主义亡灵呼风唤雨的象征地。出于侵略扩张的需要,靖国神社编制出种种谎言神话,用“靖国思想”换取士兵的武勇,要他们相信效命沙场如樱花飘落,作为“祭神”“魂归靖国”,万世不灭,受人景仰。在所祭246.65万战死者中,约有230万死于“太平洋战争”和侵略中国的战争。1978年10月把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的名字正式写进靖国神社慰灵的名册,以“昭和殉难者”名义祭拜。为了对侵略战争翻案,日本的文人政客曾举出种种理由为参拜靖国神社辩解。最典型的说法是混淆正义与侵略的界线,把侵略战争说成是“自存自卫,解放亚洲的战争”,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说成是“胜者对败者的判决”,再就是向为国家而死的人表示敬意“理所当然”。自从1985年中曾根首相正式参拜、小泉首相四度参拜后,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伤害中国等亚洲国家人民感情的举动,成了日本与亚洲其他国家实现真正和解的障碍。

  日本参拜靖国神社之争,直接涉及如何看待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和殖民地统治这一历史认识问题。把夺去数千万亚洲人民以及310万日本国民生命的战争竟然说成是“自存自卫”,实在荒唐可笑。学者们说,合祭、“显彰”战犯就是对战争责任的否定,政府领导人前往参拜,是对不再引起战争惨祸决心的否定,是对保障和平生存权宪法的否定。评论家加藤周一说,首先必须弄清是日本侵略了别国,中国士兵没有进入日本领土,而日本却向中国派去百万大军。既然是侵略就要承担责任,首先是承认侵略事实,进行反省。东京大学教授高桥哲哉在他的畅销书《靖国问题》中一语道破了靖国神社的本质:“靖国神社是彰显战死者,使新的战争动员成为可能的装置。”把战死者作为“英灵”祭祀,是把“战死的悲”转化为“名誉的死”,把不幸变为幸福的“感情炼金术”,许多人“被国家政策愚弄却浑然不觉”。

  8月15日,日本政府在东京武道馆举行了有明仁天皇、参院议长出席的追悼全国战殁者仪式。各政党负责人就纪念“8·15”发表谈话,日本共产党委员长志位和夫表示“反对把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正当化的一切行为”。政府以内阁会议决定的形式发表了战后60年小泉首相的谈话。“首相谈话”表示谦虚接受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巨大损害和痛苦的历史事实,再次表示痛切反省和道歉。舆论注意到谈话特别提到日本要正视过去,正确认识历史,与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建立面向未来的合作关系的表态,同时指出关键是今后“如何采取实际行动”。韩国前总统金大中今年6月在日本举行的讨论会上义正辞严:“我们无意反对参拜一般战死者,但反对向发动侵略战争、强加给无辜邻国和人民重大牺牲的甲级战犯参拜,因为这是把侵略战争正当化的行为。”

  (本报东京8月15日电)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16日 第三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