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延安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10:06 人民网-人民日报

  1944年初的一天,中国共产党驻重庆办事处走来一群外国记者,他们集体采访了留守这里的负责人董必武。他们中间有《纽约时报》的阿特金森、《曼彻斯特导报》的特约记者冈瑟·斯坦,《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和《时代》杂志的爱泼斯坦,合众社和《泰晤士报》的福尔曼等。

  董必武鼓励他们到延安去亲眼看一看。几个月后,经过与国民党政府的交涉,6名外国

记者与

  几名中国记者一起以“中外记者西北考察团”的名义开始了他们的延安之行。这是自1941年皖南事变以来,国民党对陕北的新闻封锁首次被撕开了缺口。延安敞开胸怀欢迎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外国记者。

  斯诺是访问陕北的外国记者第一人,1936年当他冒险前来时,红色首都还在保安。随后来到延安的还有史沫特莱、海伦·斯诺、贝特兰等,集体采访这是第一次。

  与雾气浓重、天空阴郁的重庆相比,1944年集体采访延安的外国记者,在陕北欣喜地看到另外一种景象。这里气候干爽,阳光灿烂,处处充满生机,让他们感到舒畅。斯坦后来在《红色中国的挑战》一书中这样描述他的延安印象:

  延安像个农村,安逸而纯洁。与其说它是中共的军政中心,毋宁说它好像是中世纪一所学院的校园。

  太阳在半荒芜的但是特别吸引人的大地上奏起一曲宁静而欢快、反映乡村和谐的乐章。

  ……在延安的政治舞台上,反映了乡村环境的平静和简朴,正像它的政治生命一样,是在缓慢的但是稳步的农村节奏中继续存在下去。

  走进陕北的外国记者们,用他们的眼睛凝望着中共领袖们。当年因报道西安事变而闻名的新西兰记者贝特兰曾说过,他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外国记者中,不同的人对中共领导人有着各自的偏爱。斯诺偏爱的是毛泽东,史沫特莱偏爱的是朱德,海伦偏爱的是延安的女革命家们,而贝特兰偏爱的是贺龙……

  几个月后,在重庆的美国新闻处工作的佩克,见到了回到重庆的中外记者考察团中的斯坦一行人。佩克写道:

  我和这批记者中的几个交谈过,我发现他们受到了深刻的震动。他们看到了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差异是那样巨大和鲜明,以致没有任何方法能够防止一场内战的爆发,而在这场内战中,最有希望获胜的是共产党人。

  李辉撰稿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16日 第十六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