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遗址留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10:42 南方日报

  八旬老人指认江门曾有多家“慰安所”,大部分市民呼吁——

  遗址留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北街曾有个“慰安所”?》后续

  文/图 本报记者 卢秀华

  7月26日本报《江门观察》C02版刊登《北街曾有个“慰安所”?》一文,所述亮婶指认北街一栋三层楼房当年曾作为日军“慰安所”。一石激起千层浪。日前,一位八旬老人独自来到江门市委党史办公室说:“除了北街,亨美里也有‘慰安所’。”老人一番话,再次引发人们关注日军是否曾在江门建立“慰安所”这一历史之谜。

  指认

  江门曾有多家“慰安所”

  到访的老者是今年81岁的陈伯。多年来,陈伯一直“将这段沉重的记忆放在心里”,在看到亮婶指证北街曾有“慰安所”之后,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得知北街也有‘慰安所’以后,我考虑了很长时间,还是决定说出来,因为知道那间‘慰安所’事情的人越来越少了。”

  在陈伯指引下,记者在亨美里弯弯曲曲的小巷中找到了那所“慰安所”,这是一栋两层洋楼。和北街“风义园”不同,这房子如今仍由屋主的后人居住。房子是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屋顶是白色的西洋浮雕穹顶,有拱门设计。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可见当年气势。一对年轻夫妇正在院子里逗着几个孩童,院子里种满了红艳艳的杜鹃花。

  据亮婶等多位老人指认,日军霸占北街“风义园”作“慰安所”的时间长达四五年,而陈伯所指认的这间房子作为“慰安所”的历史“仅有几个月”,“日军霸了这房子没多久,抗日战争就胜利了。”

  对几十年前日军侵占江门的许多细节,陈伯仍然记得清楚。“日军攻占江门以后,就把宪兵总部设在当时蓬江宾馆一带,他们的‘长官’也住在附近。”据陈伯回忆,残暴的日军为满足淫欲,开始在附近物色合适的房子建慰安所。陈伯所知的有3家,都在如今五邑城一带,“但很有可能已经被拆除”。正式确定“慰安所”地点后,“日军就在这些房子的大门前挂个写有‘慰安民所’的牌子”。“到了1944年末至1945年初,日本兵不知怎么发现了亨美里这幢房子,又在这里建了个‘豪华慰安所’。”

  “那座二层洋楼当时可说是亨美里一带最豪华、最漂亮的房子了。绝大多数人家还在挑水喝的时候,这间房子的主人已在家里装了水泵打水。可能日本兵就是看中有水井,比较方便才选中这里的吧。”抗日战争开始后,这幢房子的陈氏主人带着家人去南洋逃避战乱,并将房子托付给一对夫妇看管。日军看中这里后,将那对夫妇赶走,建起了“慰安所”。

  揭露

  “慰安所”里女人的生活

  “将房子霸下来以后,日本鬼子开始对房子进行改造。房子分两层,每层有4个房间。为住进更多‘慰安妇’,日本兵将房里那根大横梁拆下来造了很多张床板。”陈伯回忆说。没多久,10多个女子住了进来,由两个操着潮汕口音的男人负责房子的日常管理和看管女子。陈伯曾目睹这两个男子用竹架抬着满满几摞当时流通的货币——储备券走进房子。

  “每到星期六傍晚,穿着军装、挎着刀的日本兵就三三两两地从驻地过来,远远听到他们‘噔噔’的皮鞋声,附近的居民就很害怕,家家户户大门紧闭。日本鬼子来后,就开始拉着女子喝酒、大唱日本歌,吵闹到深夜,还从二楼的阳台上直接将酒瓶砸向隔壁的房子,将一些人家的窗户都砸破了。”据陈伯回忆,房子自从被当成慰安所以后,大门鲜有打开。夏天炎热,那些女人们偶尔会扇着葵扇走到房外纳凉。只要日本兵不在,附近的邻居就会询问女人们从哪来,等等,女人们除了回答说是广州附近的,也不敢多说。因是抗战时期,生活条件不好,女人们的生活也很清苦。平常由看管男子统一将生活用品买来,女人们都是自己做饭,吃的也是一些清寡的蔬菜。直到日军投降,这10多个女子才自行离去。

  “日本兵不仅蹂躏‘慰安所’里的女人,还到处抢掠妇女。”陈伯告诉记者,一个在家午睡的年轻女子因没锁上大门,被冲进房间的日本兵奸污了。这让附近的妇女非常惊恐,所有年轻女人都穿上深色的宽大旧衫,故意把脸弄脏扮老。

  质疑

  “慰安所”遗址应否保留

  “听说有市民反映北街‘慰安所’的情况,我很关注这事。陈伯的指认,更让我考证江门是否曾有‘慰安所’的想法明确起来。”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李吉宁主任希望,今后能对江门的“慰安所”情况开展科学的考证工作。“一旦证实这些建筑确是当年日军所建的‘慰安所’,那么其保留下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历史意义还是很大的,因为它真实地记录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妇女犯下的残暴罪行。”

  “慰安所”如查有实证,是否应该保留?记者走访了市民。大部分市民表示,应该把“慰安所”作为文物单位保存下来,这有助于新一代深刻认识中华民族那段沉痛的历史。但也有个别市民有不同看法:“当年的‘慰安所’不具有文物或考古价值,不能像‘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那样产生直观的教育作用。”

  2004年,南京“利济巷2号”这个普通名词频繁在媒体曝光。这幢位于南京大行宫附近的“利济巷2号”被认为是亚洲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日军二战期间建立的“慰安所”。2003年11月底,曾为“慰安妇”的朝鲜八旬老人朴永心,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指认,使“利济巷2号”成为目前惟一一家被幸存“慰安妇”指认的“慰安所”。也正是南京“利济巷2号”于去年接到当地有关部门正式的拆迁通知,有可能于2004年7月8日前被拆除,这引发了多家媒体舆论的反对。

  根据《国际先驱导报》驻南京记者今年5月份的报道,去年,在南京有关部门颁发的“房屋拆迁许可证”许可下,南京市拆迁办人员进驻该地区负责拆迁工作。后来迫于舆论压力,“利济巷2号”拆迁不得不缓了下来。事隔一年,这座曾经的“慰安所”遗址的拆迁工作,似乎正在悄然进行,“所有房屋都被围墙围起来,无法进入里面,从外面看,一楼的窗户都被拆除,只剩下几根柱子。据周围的群众说,这里的居民都搬走了,这些老房子都要陆续拆掉”。

  据统计,抗战期间,日军曾在上海、浙江、湖北、云南等地建立了数目众多的“慰安所”,但是目前保留下来的很少,其中只有云南省保山地区龙陵县一家“慰安所”遗址“董家沟28号”,被保山市文物局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又被云南省批准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董家沟28号”只有600-1000平方米面积,远远比不上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利济巷2号”。

  图:

  历经风雨,亨美里这栋曾是“慰安所”的老房子依旧漂亮。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