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世界各国以各种形式纪念“8·15”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12:48 兰州晨报

  8月15日是日本二战投降60周年纪念日。

  60年一甲子,饱受战争摧残的人们从未淡忘那段血泪史。

  今天,世界各国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缅怀历史。

  希望各国民众的呼声能让日本领导人真正反省历史。韩朝两国发表联合声明

  对韩国和朝鲜两国来说,60年前的8月15日既是民族“光复”的好日子,也是民族分裂的开始。

  而60年后的今天,韩朝两国已经在统一之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8月14日至17日,由朝鲜、韩国和海外侨胞民间代表团共同参加的纪念朝鲜半岛摆脱日本殖民统治60周年的“8·15民族自主和平统一大典”在韩国首都汉城(首尔)举行。

  14日下午,5万人参加的开幕式隆重开场,15日当天,纪念活动达到了高潮。

  15日上午,三方代表团参观了西大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关押韩国爱国志士的监狱,并共同发表了《对日特别声明》。声明中敦促日本政府立即停止歪曲历史的行为,对历史进行反省,积极合作查明历史真相。韩朝两国将共同追究日本政府二战殖民统治责任,要求日本对受害者和受害国家进行正当的国家赔偿和补偿。

  除了韩朝两国的联合纪念活动,韩国政府15日还在首都市中心光化门前举行“光复节60周年纪念大会”,韩国总统卢武铉就光复60周年和韩日关系发表了讲话。韩国各界民众两万多人参加了纪念大会。澳大利亚霍华德忆当年 澳大利亚总理约翰·霍华德15日参加了在堪培拉的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举行的太平洋战争结束60周年的纪念集会。他不指名地谈到了日本在战争期间的残暴行径,“1942年,2万多名澳大利亚人在几周内被抓,然后在残忍的敌人手中忍受了几年的苦役、饥饿和虐待。几千人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澳大利亚。”霍华德在接受澳洲媒体的采访时还回忆了二战结束时的情景。虽然他那时只有6岁,但却清楚地记得60年前的8月15日,他的哥哥站在窗前手拿报纸,为他阅读日本战败、二战结束的消息。

  14日,悉尼、布里斯班和堪培拉等地还隆重举行了主题为“向老兵敬礼”的纪念活动。数千名老兵和当地民众观看了在悉尼的古瑞芬湖湖畔举行的大型飞行表演。

  据悉,约有100万澳大利亚人参与了二战,其中有4万人死于战场。 送别国家英雄

  14日,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大约100名老兵乘坐老式吉普车,驶过国家战争纪念碑,庆祝战争胜利60周年。在温哥华,大约300人来到胜利广场,向在中国香港、缅甸和远东战场战斗过的加拿大人致敬。

  当天,加拿大人还向加拿大最后一位获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英联邦最高勇敢勋章)的老兵———欧内斯特·史密斯告别。他的家人登上加拿大皇家海军舰艇渥太华号,将史密斯的骨灰撒向太平洋。

  史密斯不久前去世,享年91岁。

  1944年10月21日,他所在的部队奉命跨过意大利北部的一条河流,并在岸边建立桥头堡。德军出动当时最好的坦克向他们扑来。为了确保阵地,在坦克距离他只有10米远的时候,他突然从战壕中跃起,发射反坦克弹,将坦克化作一团火球。随后,德国步兵将他包围,史密斯手持机关枪猛烈扫射,吓退了德兵。

  他的英雄壮举挽救了桥头堡。几周后,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亲自授予他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史密斯因此成为加拿大唯一一名在二战期间获此殊荣的加拿大士兵。在他病逝后,加拿大政府在8月13日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继续讨要公道

  虽然这已是第60个二战胜利纪念日,但对她们来说,这也是第60个正义要求遭到拒绝的日子。在菲律宾,一群曾经在二战期间被日军强征为慰安妇的妇女仍在继续她们的斗争。

  尽管日本首相曾以非正式方式向菲律宾慰安妇致歉,日本政府和个人也向她们提供2万美元的“补偿”,但遭到了她们的拒绝。因为这笔钱不是出自日本政府、不附带官方的正式道歉。

  8月15日,日本外务省发表声明说:日本政府“根据旧金山和平条约以及双边和平条约的规定”履行赔偿义务;并放言:“从法律角度来说,这一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事实是,日本关于“从法律角度”已解决的说法无法得到亚洲各国人民的认同。

  7月10日,日本文部科学大臣中山成彬又大放厥词,称“亚洲受害妇女应为充当慰安妇感到自豪”。言论之无耻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据中国日报网站报道(来源:兰州晨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