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郭运德:副刊与报纸文化的品位(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14:58 人民网
郭运德:副刊与报纸文化的品位(组图)
  一张报纸对现在快节奏生活的人来说,新闻是他主要关心的对象。但是,回家以后静下心来耐心去品味的东西还是副刊的内容。所以说,副刊的文化品位的高低决定了这张报纸的品位,也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读者的品位。因而,一个好的副刊是团结一大批有着相同文化品位的读者的一个纽带。

  在现代社会,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想副刊依旧有它存在的价值,一是副刊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种类,它依然能够形象地反映我们时代进步的声音,传递人民对社会的呼唤和需求。同时,也是广大的新闻爱好者(读者)对报纸阅读的一种审美的需要。所以,在目前的状况下,副刊不仅不应该削弱,而且应该加强,只不过我们的加强应该适应读者的需求和时代的需要,尽可能地把社会需要的政治的、思想的内涵通过更加艺术的、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让人们在一种轻松娱乐中体验到美的享受,传达了社会的需求。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郭运德
郭运德:副刊与报纸文化的品位(组图)
郭运德,男,笔名云德、戈耘、仲言等,现年43岁。山东济宁人氏,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务过农、做过工、搞过通讯报道、当过大学老师。自大学毕业以来,长期在机关工作,至今已有18个年头。应该说,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当属于宣传文化事业行政管理的范畴,而其间所进行的一些文艺评论和理论研究工作,基本上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茅盾文学奖评委、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

  郭运德

  主要研究一些相关的文艺创作现象和问题。对于诸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现代文艺思潮”、“文化寻根”、通俗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主义等文艺思潮,都进行过较为系统的探讨。

  近些年,出版文艺论集《期待的视野》,与人合著出版《社会学概论》和《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等专著,参加撰写并主编了《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全书·文艺卷》,与人合作校订过《施公案全传》,完成了《中国史籍精华译丛·史记》部分的古文今译,还有研究当代文化思潮的专著《文化的视点》,《审美的视角》。

  2004年7月23日10:00,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郭运德做客做客强国论坛“三项学习教育”专区,与网友交流“副刊与报纸文化的品位”。以下是访谈的内容。

  【郭运德】:各位网友朋友,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见面,我叫郭运德,《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我长期从事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在《人民日报》做副刊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还对副刊十分有兴趣,希望借这样一个机会,对网民朋友所关注的关于副刊的现状、问题以及大家的期望、要求一起去探讨,交换意见。首先要感谢大家对我们长期的关心、支持和爱护,也真诚地希望借这样一次互动的机会对我们《人民日报》如何办好副刊,提高我们副刊的文化品位多提宝贵的意见。

  [小火龙]:

  郭主任,您能讲讲人民日报副刊的由来?人民日报这种政治性很强的报纸需要副刊吗?

  【郭运德】:《人民日报》是党中央的机关报,早在西柏坡时期,《人民日报》就曾经有一个战地副刊,但是因为战地副刊当年带着比较鲜明的战争以及后来阶级斗争的色彩,所以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就改为《大地副刊》,一直到现在还是作为一个品牌长期保留着。

  所谓副刊,其实是中国一个特有的现象,副刊严格意义上是加在正刊以外,独立成章的一张报纸。中国的副刊比较早,从有了报纸以后就有副刊,最早的副刊出现在1897年的《沪报》、《消闲报》,是中国的第一张副刊。后来在《申报》的“自由谈”,《庸报》的”另外一页“,《晨报》的”副镌“都是当年有名的副刊,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留下了很深远的影响。《人民日报》也是继承了中国报纸的传统,虽然作为一个党中央的机关报,但是还是把副刊作为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联系广大读者的一个桥梁和纽带。副刊主要是发表散文、诗歌、杂文和小品,这些既是报纸联系广大作家的一个纽带,也是报纸吸引广大读者的一个窗口。长期以来,在《人民日报》副刊上,大量的名人名家都在这儿发表过自己的得意作品,有数百篇的作品被选入各种文选以及教材中。同时,我们还培养了大量的文学爱好者,很多年轻的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都在我们这儿发表过他们认为很有影响的作品。到现在为止,《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依然是当代中国所有报纸中间的名牌栏目。所以说,副刊的存在与政治类报纸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所有的名牌的报纸都会有一张比较有名的副刊,比如说《朝花》、《笔会》、《文荟》、《五色土》、《天天副刊》、《南方周末》,这是几个主要著名报纸的副刊。

  [独钓翁]:

  您的访谈主题是副刊与报纸的品位,请问,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关心副刊?而缺乏了广大读者基础的副刊还能代表报纸的品位吗?

  【郭运德】:据副刊有关人士随机抽查,现在人民对一张报纸的关心程度有80%左右是因为新闻,但是,同时也有接近60%的人对报纸的副刊知识性、趣味性和资讯方面的问题感兴趣。著名的报人赵超构曾经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另一个著名的报人金庸也说过一句名言,他说“对于报纸而言,新闻为攻,副刊为守”,我觉得这些话非常有道理。一张报纸对现在快节奏生活的人来说,新闻是他主要关心的对象。但是,回家以后静下心来耐心去品味的东西还是副刊的内容。所以说,副刊的文化品位的高低决定了这张报纸的品位,也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读者的品位。因而,一个好的副刊是团结一大批有着相同文化品位的读者的一个纽带。

  [红楼隔雨相望冷]:

  请问:如何看待文以载道和副刊的文艺趣味性的问题?唐宋八大家提出“文以载道”的理念影响了多少代文人,也诞生了不少不朽之作,但同时这个理念也影响了文学作品的观赏性和娱乐的功能,在办报纸副刊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副刊文艺宣传教化与趣味性的关系?谢谢!

  【郭运德】:文以载道是中国一个悠久的文化传统,是一个正直的、有正义感的文化人报效祖国和人民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手段,这些人关心祖国的命运,关心人民的疾苦,唱出了时代的强音。因而,他们的作品成为人们喜怒哀乐的传递者,成为社会进步的呼声。所以说,载道的传统对于中国人而言是根深蒂固的。然而,在现代社会,人民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大家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追求一些休闲和娱乐,这是非常正常的,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社会的进步。但是,休闲和娱乐与文以载道应该是统一的,虽然休闲和娱乐的东西可能没有太多的历史感,没有太多的社会性的内容,但是健康的休闲和娱乐对于陶冶人的心灵、修养人的身心、培育人的美感是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的。所以,我们不应该把文以载道与休闲对立起来,我们应该倡导积极的思想内容和轻松的娱乐形式的有机统一,以最大可能的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审美情趣的读者的需求。

  [争强]:

  五四时期四大副刊的出现有深刻的社会因素的作用。请问嘉宾,您怎么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副刊的作用?怎样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认识副刊?

  【郭运德】:“五四”时代中国副刊兴盛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现实的根源的,我想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中国有特别重视文化的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所以普通人都对文化有兴趣。二是中国的新闻发展比较慢,相当多的普通百姓的新闻意识还是比较淡薄。三是对于在中国这样一个比较注重内敛的国家而言,社会新闻传递一些名人轶事和政治上的敏感话题可能具有较多的风险,所以副刊在这个基础上可能是最保险的。四是中国的传播媒介相对较少,普通百姓也把报纸作为他们文化娱乐的一个方式,大量的、比较轻松的读物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

  在现代社会,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想副刊依旧有它存在的价值,一是副刊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种类,它依然能够形象地反映我们时代进步的声音,传递人民对社会的呼唤和需求。同时,也是广大的新闻爱好者(读者)对报纸阅读的一种审美的需要。所以,在目前的状况下,副刊不仅不应该削弱,而且应该加强,只不过我们的加强应该适应读者的需求和时代的需要,尽可能地把社会需要的政治的、思想的内涵通过更加艺术的、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让人们在一种轻松娱乐中体验到美的享受,传达了社会的需求。

  [高高山]:

  郭先生,我感觉你们副刊的文学水准似乎不如20年前,影响也不如那个时候。您怎么看?

  【郭运德】:感谢这位网友对我们副刊的关心,应该说您讲的这样一个问题在某些方面是存在的,我们应该承认,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媒体异常发达的今天,人们对副刊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在阅读副刊的心态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当年的副刊的文化品位给人的感觉比较高,是因为大家阅读的东西很少,而且阅读的时间也会很长,所以人们会很从容地去品味。另外,当年很多的文学大家都在副刊上发表作品,所以说副刊的质量有足够的保证。现在人们对于副刊的要求比过去要淡薄了,因为可供他们选择的文化鉴赏品越来越多,他们阅读副刊的时间也比较的匆忙,即使有很多很有品位的作品,大家也很难得有那样的闲情逸致去品味和欣赏。另外,大量的报刊的出现也对《人民日报》的作家群构成了一定的冲击,有许多著名的作家他们会在不同的报纸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因而我们名人的作品客观上比过去少了。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我们长期的传统,让名人写名篇,不断的约名人写稿子,同时也培养年轻的名人,这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方向,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目标。

  [屋大惟]:

  您写过《严肃文化是退却,还是坚守?》 ,是不是对时尚文化的批评太过苛刻?现在还有多少人去看严肃文学?

  最近有人专门做了一个统计,发现许多不断扩版的都市类生活类的报纸和文化类期刊,扩充版面的八成多都被千奇百怪的社会新闻、案情追踪和明星轶事等娱乐文字占据着,五花八门娱乐节目和各种由明星把持的专题节目已成为电视台除新闻和电视剧之外的主打产品,被炒作得火爆异常的演出几乎全部都是流行的时尚化商演,而与此相对的却是学术研究的冷寂、学术阵地的萎缩和诸多高雅文学艺术作品的“无人喝彩”。面对文化娱乐化浪潮的愈演愈烈态势,是坚守,还是退却?已经成为文化界经常碰到的哈姆雷特“是生存还是毁灭”式的课题。

  ——郭运德文章选登:《严肃文化是退却,还是坚守?》

  【郭运德】:我是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我写过上百万字的评论文章,从来也没用过我自己的真名,目的就是比较从容、比较个性。我可能对时尚文化的要求有点苛刻,但是这种苛刻是作为一个个人对大量的文化垃圾的一种担心和忧虑。应该说我们的社会需要一些轻松娱乐的东西,但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特别是在走向现代化、走向民族振兴的历史过程中,更需要一些有黄钟大吕式的东西,更需要有更多的优秀的文化去延续我们民族的传统、续写我们民族文化的辉煌。所以说,爱之深也求之苛。对于严肃文学,应该说在目前社会确实失去了轰动效应,但是,这是历史进程的一个阶段,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还是需要严肃的、能够体现这个时代特点的、优秀的文化产品。不然,我们的子孙后代在回溯我们这段历史的时候,他们会责备我们给他们留下了一堆文化的泡沫和垃圾。当然,我们也没有反对文化的娱乐和轻松,只是希望文化的娱乐和轻松不要成为当代文化的主体。

  [不周天]:

  我发现,现在许多都市报的副刊已经完全抛弃了那种纯文学的副刊,而在走向平民化,聊聊家长里短的,很亲切。请问,这是副刊今后的发展方向吗?

  【郭运德】:副刊发展到今天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一方面很多的文化人惊呼副刊“消瘦”了、副刊消失了;另一方面,大量的星期刊和文化类的周刊蓬勃涌现。我觉得这个现象是社会的进步,因为时代要求对快节奏的人们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休闲的作品。所以说,文化副刊的“消瘦”是一种必然。早在这个世纪初,《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都发表过来自一些著名作家和读者的呼唤,希望我们能坚守传统副刊的阵地,我们本身也力图这样做过,而且我们的“大地”目前也在这样做着。但是,我们坚守的同时丝毫也不反对人们对副刊进行一些适合我们时代特点的探索,其实大量的文化类的周刊,它们在继承传统副刊的同时有了很多的在写作、在题材的范围、在关注社会的宽广度上很有益的探索,而且有了广大的读者群。所以说这种探索我们应该积极地支持,并且希望在这种探索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经验,给我们在未来副刊的发展中提供借鉴。

  [江南蓑衣]:

  拜读了您的一些文章,才知道您的知识面如此的广博。您平时如何学习的啊?介绍一下,别谦虚哦!

  【郭运德】:作为一个报人,需要阅读大量的东西,这是做好文艺编辑的基本的常识和素质,没有什么值得可骄傲的。只不过这些东西都是自己有感而发的,是建筑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对于一些文化现象的看法,特别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也欢迎网友朋友给予批评指正。

  [天倾西北]:

  嘉宾好。文学副刊的兴衰实际上反映了文学的兴衰,而文学的兴衰又是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请问嘉宾,现在文学的不景气是因为长期缺乏震撼人心的力作而导致人们对文学的冷落,还是因为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超过了对精神愉悦上的追求?

  【郭运德】:传统副刊的衰落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反映了当代文学的衰落,这个问题说得很好。但是,当代文学的衰落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是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文学鉴赏的情趣没有过去那么浓厚。二是文化传媒的发达,人们对文化的选择多样化了。三是作家跟不上这样快速发展的时代,文学离时代越来越远了。在某种意义上,这都是文学失去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中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的文化传统,我们的文学队伍还是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着的,短时期的文学的衰落并不能够意味着文学从此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和价值。就文化发展的本质而言,文学是艺术的母体,任何艺术的发达和发展都必须以文学为基础,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历史淘汰以后,真正的、优秀的文学大家和文学作品还会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副刊在文学从衰落到复兴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文学的衰落恰恰证明了副刊的大有可为。

  [古径残雪]:

  您对当前大行其道的“美女作家”、“下半身作家”现象如何看,这是历史的沉渣还是时代进步的潮流?

  【郭运德】:对“美女作家”有着不同的认识,许多人不赞成“美女”这样的说法,他们认为这种说法有诬蔑女性之嫌。但是,作为一个文艺界的习惯用语,我们暂且以这样一个说法来回答。我个人认为,所谓“美女作家”的“下半身写作”,不是一种社会的进步,而是一种写作的变异,很多人把个人的私生活、把自己一己的杯水风波和一己的悲欢不厌其烦地去表现,做无病呻吟状,这对于广大的读者,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读者是有害的,这其中大量的、不健康的性描写对青少年的危害尤其大。因而,人们反对所谓的“下半身写作”,不只是所谓的“思想保守”,而是从我们民族的未来去考虑的,从我们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去考虑的。同时,对于这些年轻的、正在发展中的女作家而言,我想她们的写作也应该是走出自我、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这样她们的文学才华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发挥,她们才能够留下让后人去回味、去品赏的作品。

  [我自一口真气足]:

  请问嘉宾:作为《人民日报》的文艺副刊,您认为应该是百姓喜欢看什么登什么,还是登什么去引导百姓喜欢?

  【郭运德】:我个人认为这两个问题都很重要。《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同时也应该是反映人民的心声的,我们的报纸要达到“三贴近”的要求,首先必须刊登人民所喜欢的作品,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因为只有人民喜欢读我们的报纸,我们的报纸才有价值,我们副刊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够得到真正的体现。但同时,《人民日报》的副刊也承载着引导社会文化的潮流、培育人民健康审美情趣的任务。所以说,我们的作品应该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应该是对人民提高审美情趣有益的,这样的作品越多,我们的读者群越大,我们的劳动成效也就越突出,这应该成为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古径残雪]:

  假如将来《人民日报》走向市场的话,也主要是靠副刊来拼天下。您准备好了吗?压力大吗?

  【郭运德】:《人民日报》走向市场,这是一种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只有走向市场,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去阅读,报纸才有生命力。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主要靠党的政策,靠我们的新闻为主,副刊只是在其中作为衬托红花的一支绿叶而已,所以我们绝对不敢期望副刊能成为走向市场的主体。但是,副刊作为报纸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对《人民日报》走向市场应该也承载着不容推卸的职责。因此,我们必须在继承优秀副刊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改革创新,适应不断变化了的读者群体的需要,去关注社会热点,策划贴近时代的主题,让比较静态的副刊动起来,让副刊更加鲜活、更加好看,让越来越多的读者去喜欢我们的副刊,反过来喜欢《人民日报》,这是我们作为《人民日报》副刊工作人员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责任,我们应该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艾人民]:

  网络的出现冲击着纸介文化,论坛、聊天室是大方向。要研究适应这种发展。现在人们很少写信了。信息技术、宽带的高速发展啊

  【郭运德】:网络媒介的发展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科技发展到今天的一个辉煌的成果,我们应该为此而欢欣鼓舞,没有必要为副刊的衰落而悲哀。但同时我个人觉得,网络的发展任何时候也不可取代纸质媒体的阅读,纸质媒体作为一种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鉴赏习惯,它不仅对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且对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进步也是发挥了主导性作用的,因为科技的进步是以文化发展为前提的。所以,我们在欢呼网络媒体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探讨的是纸质媒体如何跟上时代的问题,而不是说我们悲哀的认为纸质媒体从此就会养老送终了。

  [古径残雪]:

  我倒是觉得文学副刊衰落和网络的发展有关,大家都在强国发文章,副刊怎么搞?快联手啊!强国的网友们水平也很高!卧虎藏龙呐!

  【郭运德】:网络对副刊的冲击对副刊来说是一种压力,但同时更是一种动力,它逼迫着副刊人要考虑适应变化了的读者需要、适应变化了的社会需要、适应新的时代的时尚阅读的需要。因而,副刊人更要持之以恒的把这样的挑战作为一种机遇。办好新时代的副刊我想至少有这样几点,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自己准确的定位,要在求新求变求美中发展壮大自己;二是要加强策划、捕捉热点,要在新闻注重文学性的同时提高文学的新闻性,把重大的热点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副刊探讨问题的一个基本点;三是要强化副刊的信息容量和思想蕴含,不仅给人们提供风花雪月的消遣,更要给他们以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享受;四是要在保持传统副刊的文化品格的同时,增强副刊的娱乐功能,在好看、实用上下功夫;五是要注重名人名家效应,争取更多的名人为副刊写文章,同时又不断的培养文学新人,让副刊后继有人,减少泡沫,力戒浮躁,在精心的、沉静的副刊编辑工作中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在喧嚣的时代社会生活中,为更广大的读者留下一块审美的绿地。

  [强国一派]:

  从某种意义上说,报纸副刊是报纸新闻的延伸,那它的办刊理念与纯文学性刊物应该有何异同呢?有艺术品位的社会性副刊是不是未来报纸副刊的发展方向?

  【郭运德】:我同意副刊是新闻延伸的这样一种说法,因为副刊尽管是独立于新闻的一种形式,但副刊作为报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确实有自己的区别于其他的文化样式的特征和特点。因而,报纸的副刊就更加注重它的新闻性和时效性,更加注重社会热点的关注和剖析,更加看中它的读者在想什么、在干什么,更加希望知道它的读者喜欢读什么东西。因此,这和一般性的文化刊物比较沉静地探讨一些学术性的问题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是副刊和一般的文化刊物的区别所在。

  [江南蓑衣]:

  强国论坛的好多网友文章都很不错啊!你们能不能够选择一些发表!加强联系,强强联合嘛!

  【郭运德】:倡导编辑和读者的互动,倡导报网的互动是现代报纸的一个发展趋势,我们会积极的采取各种的方式联系广大的作家和读者群。《人民日报》作为一个中央机关报,它面向的是全社会,是广大的文学爱好者,我们发表文章的标准是没有名人和普通文学爱好者之分的,更没有尊卑之别,我们取稿的唯一标准就是质量。所以,我们特别希望网友朋友把自己优秀的作品通过我们的传真、通过邮递和电子信箱传递给我们。作为编辑,我们会认真地阅读每一篇作品,处理好每一篇作品,尽我们最大可能把那些具有较高思想内涵和艺术水准的文学作品通过纸质媒介介绍给广大的读者。

  [丛林漫步]:

  据说前几年中国报纸副刊要设立最高奖: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我们都知道孙犁同志是我国的文学大师,又是我国报纸副刊编辑的一代楷模,您认为当代副刊编辑应当向孙犁等老一辈文学家身上汲取哪些营养?

  【郭运德】:十分遗憾,孙犁文学副刊奖一直是报界、副刊界强烈呼吁的一个问题,但到现在为止,这个奖还没能够设立。副刊人之所以呼唤孙犁奖,在某种意义上表明所有的副刊人对孙犁的崇敬和热爱。孙犁是我们副刊界一位资深的编辑,也是我们当代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作家,孙犁先生的文品和人品都是副刊人尊崇的楷模。大家呼吁设立孙犁文学副刊奖的目的就是在于像孙犁先生那样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报刊的副刊事业,把自己对于广大的作者和读者的热爱倾注到自己的编辑生涯之中,把默默无闻的为人做嫁衣的编辑生涯延续到自己生命的终点。孙犁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以他的作品和行动为副刊人写就了人生的辉煌。所以,我们也像大家一样,真诚的呼唤着这样一个奖项尽早设立。

  [丛林漫步]:

  您看过《十面埋伏》这部影片吗?对张艺谋的电影如何评价?

  【郭运德】:十分抱歉,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过《十面埋伏》,但是从各类媒体中的“爆炒”中,我已经领略到了某些“十面埋伏的风采”。但是,对张艺谋我还是十分赞赏的,张艺谋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特别现象,在当代电影不景气的今天,张艺谋的出现为我们中国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某种新的转机和希望。当然,张艺谋的作品我也不是每部都喜欢,但是,张艺谋对于创作的执着、对于电影事业的热爱、对于电影作为艺术独特的诠释,确实是值得电影人去回味和思考的,特别是需要主旋律导演们去认真汲取的。

  [你是风儿我是沙]:

  有人说巴金已经是一个活死人,活着没有什么价值了,你如何看待巴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和社会良心的作用?

  【郭运德】:我反对说巴老是一个活死人的说法,这对巴老未免有点不够尊重。但是,巴金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特别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地评说。巴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他的读者,巴老把心交给读者,他关注我们中国社会的每一个现象,他对自己的要求比对别人的要求更苛刻,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作风,他燃烧自己、奉献社会的品格,他孜孜不倦去追求文学辉煌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效仿的。中国人民有一个巴金是中国人的骄傲,因为有了巴金,我们留下了很多具有历史回味的文学作品,有了巴金,我们了解了作为一个文化人他能够对社会、对他的读者去做些什么,有了巴金我们才体验到做人的职责、做人的本份。所以说,我们认为巴金是中国社会的良心,一点都不为过。在当代社会,被誉为人民作家的人不多,巴金是这些为数不多的人民作家的典型代表,我们愿巴老健康长寿。

  [古径残雪]:

  我觉得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副刊的作用有时候更大,很多读者不喜欢直接的说教,您认为呢?

  【郭运德】:我觉得这个问题说得很对,副刊作为一种以形象的描述为主的文体,它比新闻有着更少的说教意味。副刊用自己的思想的蕴藏和文化的品位与读者交流,它跟读者的关系是平等的,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副刊不祈求去改变什么,但副刊作品总是希望把人类最喜好的东西告诉读者,总是希望把最美好的审美情趣传递给读者。因此,副刊在这个意义上,它确实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风火轮]:

  时评、杂谈也是报纸副刊的主要品种,如何发挥时评类文章“匕首、投枪”的作用,更好地反映社会现实,针砭时弊,弘扬正义,鞭挞丑恶?

  【郭运德】:时评和杂谈是一种快捷的对现实社会现象发表自己见解的一个文体,它反应灵敏、传递迅速、观点明确,会对现实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尤其是批评类的时评和杂谈,对社会的某些丑恶的现象、某些不良的作风、某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给予一针见血的批评,这是时评和杂谈最犀利、最直接的作用。因此,发展我们的舆论监督,离不开时评和杂谈。我们《人民日报》副刊有个栏目叫“金台随感”和“文艺点评”就是这样的一个栏目,我们这些栏目主要是针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和文艺界的一些不良作风,给予直截了当的批评,都在社会上引起了比较好的反响,得到读者较为普遍的认同。

  [撒哈拉]:

  关于历史剧创作中的“戏说”问题,有的专家认为应当重视历史剧“借古喻今”的作用,不能因为“戏说”就束缚了历史剧的创作;另一部分人士认为历史剧应体现历史本质、生活本质,不能偏离历史、生活的太远。您对此如何看?

  【郭运德】:历史剧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品种,但历史剧作为历史剧首先应该尊重历史,只有历史真实了,它才显得真实可信,只有传达的是准确的历史的声音,人们才能够从中去体验历史的风波,去回味社会的发展,走出一条继承、借鉴的道路。但现在在历史剧创作中,戏说的问题越来越多,从戏说历史到戏谑经典,历史剧大量的胡编乱造、无中生有,破坏了人们对历史严肃性的思考,也给青年一代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混乱,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所以,人们普遍地对戏说给以反对,这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历史剧作为历史剧,它确实不应该成为历史的直白地照相式的摹写,历史剧应该允许有虚构、有夸张,有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法,这样才能够回归作为剧的本质。因而,我们在反对历史戏说的时候,绝不应该把我们艺术应该有的虚构成分抹煞掉,不然我们会把历史和历史剧混同在一起,两种倾向都需要文艺界予以小心和关注。

  [创新特色]:

  您可否对目前中国副刊与报纸文化品位的表现、问题及应有的特性,谈谈您的理解或观点?

  【郭运德】:报纸副刊现在应该说参差不齐,大的比较有影响的报纸,它们的副刊应该说还是保持了它传统的文化副刊应有的品位,但也有一些报摊上的小报,它们把副刊作为追踪名人隐私、传递小道消息、热炒爆炸新闻的一个阵地,把它作为一种报纸赚钱的唯一的追求,应该说这些作品的品位有的确实不高,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副刊的看法,很多读者把这些人称为“狗仔队”,就从一个特定的侧面表现了读者对这种不良社会文化现象的厌恶。但是,从总体上而言,中国的副刊作为一种比较有着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副刊还是保持了它一贯具有的温文尔雅、美观大方、清新优美的格调,尽管在现代社会,人们对这些比较沉静的、值得品味的的作品并不一定有很多的喝彩声,但是真正的文化人,还有一些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他们还是希望把副刊办成一种有着优雅文化品位的绿洲的。《人民日报》的副刊也力求把这种美观大方、清新优美作为我们的努力方向。

  【郭运德】:时间过得很快,在线的时间就要结束了,感谢广大网友对我们《人民日报》副刊的关心和爱护,感谢网友对我们这样一个议题的关心和支持,很遗憾没能够回答每一位网友的问题,而且在回答的过程中也可能是挂一漏万,但是从网友的提问中,我们看到了副刊的潜力,同时我们也更加领略到办好副刊的一份责任和压力,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一如既往地得到广大的读者和网友的关心和支持。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再一次向网友们表示我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来源:强国论坛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