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为鲁粤两地省长的理性叫好(头条评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07:00 人民网-华南新闻

  “山东省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加值首次超过广东,位居全国第一”的消息一出,引起了各界的强烈关注。然而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省长韩寓群更是特别强调“广东实力强,不是我们三年两载能赶上去的”。同样,广东省也没有直接回应各界的质疑,省长黄华华日前直言广东经济发展“形势严峻”,并要求各地“动员一切力量投入到加快发展经济中去”。两位省长不约而同地低调,表现出一种理性的“姿态”。

  所谓“规模以上”,指的是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这是一个反映一地经济综合实力与潜力的重要指标。在各级职能部门热衷于“排名”的背景下,山东、广东的低调与冷静,显得甚为“别致”。笔者认为,两地政府跳出指标排名表象化思维的做法彰显经济发展理性,值得其它省市政府部门思考。

  山东与广东的经济发展态势可谓平分秋色。从企业层面来看,与海尔、青啤等山东省数量较多、资金雄厚的“大象企业”相比,广东企业整体规模要稍逊一点;然而广东外向型的经济体系依旧强大,民营经济也不容小觑。从基础建设角度来看,山东在能源、原材料方面瓶颈较小,而广东却深受困扰,但广东的城市化水平却远远超过山东。在这样的情形下,用一个指标来界定“谁是老大,谁是老二”显然没有多大的建设性意义。

  以建设性的眼光看待经济指标的涨落,两地政府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始这样做。其实山东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企业市场化程度较低,企业的活力与创新能力不足等等,而广东的燃眉之急也不少,固定资产投资与外贸出口放缓,能源危机严重等。同时,两省也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难题,如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企业应对国外贸易壁垒的策略欠佳等。这一切无不考验着政府部门的决策智慧与务实风范。

  笔者不禁想起了今年3月的一起事件———以国有大型企业支撑的“青岛模式”努力延展其民营经济欠发达的“短腿”,期望和以“温州模式”为代表、中小企业为主体、民营经济高度活跃的“浙江模式”实现“殊途同归”。与青岛相一致的是,包括杭州在内的浙江各城市也在向“青岛模式”学习。如果说“青浙对接”体现的是一种经济发展合作意识的话,如今“鲁粤比高”中,双方的冷静姿态则体现出一种经济决策理性逻辑———没有绝对的排名,只有现实的经济。优势互补的“青浙对接”与审视缺陷的“鲁粤比高”,或许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样本。弱化指标排名背后的政绩主义色彩,强化合作意识与危机心态,特别是重视和落实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才是当务之急。

  《华南新闻》 (2005年08月17日 第二版)

  作者:东方愚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