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方言课:了解地域文化的窗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10:22 大洋网-广州日报

  苏宁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白发不改的乡音,不仅是游子最容易找到认同感的记忆,也是地域文化最好的载体。2000多年前,西汉扬雄的《方言》中收录的方言词汇,就被后人看作是汉代各地生活风貌的“标本”;而清代张南庄用吴语方言写就的幽默小说《何典》,其字里行间透出的浓厚江南乡土气息,也因方言俗语的大量引用而更添异彩。

  多年来,虽然普通话的推广卓有成效,几乎主导了所有正式场合的交流,但方言不仅在被许可的戏曲、播音等领域保留了一席之地,更是各方言区内的人交流的主要工具。特别是在广州,白话在交通工具、电台、电视台等正式场合的广泛使用,成为了南粤文化的一大显著特征。但遗憾的是,虽然方言在不少地方有时也能登上“大雅之堂”,却主要还只能靠人际口耳相传,既进不了教材,也上不了课堂。故而,上海中学生将在官方教材中学习方言的消息一出,虽然广州学校开设白话课程的建议应声而起,但也招来了不少人、尤其是语文教育者的非议。方言能不能进教材、上讲堂?笔者以为不必急着下结论,倒不妨先探讨一下如果开设了方言课程,该向学生教些什么,该怎么教。

  方言课该教些什么?这应该是由方言的特质所决定的。我国有86%的人懂方言,不少人还懂不止一种方言,但方言主要还是口头语言。从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算起,2200多年来,虽然书面语也在不断发展,但一直都被各地的人们所认同,并无显著的差异。尽管一些方言也有与之对应的书面表达方式(其中又以白话为著),但总体上的语法习惯还是全国通用的。因此,方言课要教的显然不是语法,而主要是“乡音”和富有地方特色的词汇和短语。明确了这一点,再倒着推回去,反对方言课者提出的“不利于语文学习”的理由就是不成立的———方言并不扰乱书面语的语法习惯,自然也不会影响语文学习。至于说学生会在书面表达中加入方言的词汇,这本身就符合语言的发展潮流。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大量收入方言词汇,就是顺应潮流的最好例证。

  那么方言课该怎么教?既然开设方言课的初衷是“为阻止地方文化的流失”,主要的教授内容又是“乡音”和词汇,最好的方法,无过于将方言词汇的内涵、流变与地域文化的熏陶结合起来。如上海话的“洋泾浜”让人联想到过去一段特殊的历史,而广州话的“CallLaoYe”则是来自不同的语言文化碰撞后的产物。如此,则这一课程的作用已超越了学会一种方言,而是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一个窗口。从这一点讲,推出方言课就像开设一门地方文艺课或民间工艺课一样,其形式上的意义远远小于文化上的意义,与推广普通话的努力并无多大的抵牾。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但如果方言只是同乡之间私下交流的工具,其文化载体的功能也必然会日渐衰退。因此,如何借开设方言课程的机会,让地域文化通过鲜活的语言得以继续流传,则不仅是方言的生命力所在,也是维系地域文化的命脉所在。(来源:广州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