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激情安吴堡(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10:31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激情安吴堡(组图)
安吴堡青训班旧址。

  爱国青年乘着马车奔赴安吴堡。资料照片
激情安吴堡(组图)
青训班的露天课堂———吴家陵园柏树林。

  在抗战的日子里,地处泾阳县的安吴堡青训班,总共培训了12000多名爱国青年并将他们输送到各个抗日战场,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记者驱车追寻到距西安市60多公里外的安吴堡,去感受那激昂奋进的抗战岁月。

  文/图记者雷县鸿实习生李艳霞

  “烈火的冤仇积在我们胸口,同胞们的血泪在交流,英雄的儿女在怒吼,兄弟们(有)姐妹们(有)你听见没有,敌人迫害你,群众期待你,祖国号召你,战争需要你,你醒,你起,拿起你的武器,学习工作,工作学习,一切为胜利,今天我们在青年的故乡,明天我们在解放战场的战场,你看!我们的旗帜迎风扬。你看,我们的前途万里长,万里长”。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就是安吴堡青训班的班歌,创作于1939年春,由胡乔木填词,冼星海谱曲。60多年前,它曾激励着12000多名热血青年奔赴抗日战场,60多年后,仍被当年的青年、今天的抗战老战士陈思惠激情唱着。

  寻访

  安吴堡地处泾阳县北10公里处,北靠嵯峨山,是国学大师吴宓的故里。60多年前,名扬天下的安吴堡青训班就曾设在这里。

  8月4日午时,晴,天蓝云白,酷热难耐。安吴堡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当年的内、外城墙早已拆除殆尽,不再有昔日的气派,门口已经磨得滑不溜溜的石雕和院内油漆剥落的柱子,静静地诉说着老宅的辉煌与变迁。大院始建于清朝,分前后两进,前院东厢房由文管所暂时办公用,中间大堂约150平方米,可容纳二三百人在此学习开会,如今是参观学习人士观看历史录像、讨论学习之处,后院开辟了三个展室,陈列着有关青训班的图片、文字资料和少许实物,有当年学员穿过的裤子,用过的座钟、锄头、钱币等。大院后约10米的地方,有座望月楼,是当年青训班领导的住所,大院东约20米的迎祥宫,也是青训班活动的场所,现在是安吴小学,再往东100多米,乃吴家陵园所在。青柏下,有吴家祖上建置的石牌楼、石雕等物,陵园曾是青训班的露天课堂。当年,来自五湖四海的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赶赴这里接受培训,又从这里奔赴各个抗日战场。

  建班

  安吴堡青训班文馆所所长王彬告诉记者,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在内外压力之下,于1937年9月23日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和国共两党合作的谈话。不久又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一些条件,释放了一批“政治犯”。时任中共中央青年部长、西北青救会主任的冯文彬受党中央派遣前往八路军115师留守处和中共陕西省委驻地泾阳县云阳镇,参加接收安置从监狱释放出来的同志。这项工作结束时,中共中央陕西省委负责人贾拓夫向冯文彬提出,陕西有西安事变后青年运动的骨干,需要对他们进行抗战军事知识和马列基础知识的训练,请中央青委帮助。冯文彬答应下来,并和几位同志商量,认为创办一个短期青年学校很有必要,同时又考虑了办校的经费、名称、时间、地点、教育内容、组织系统等。

  据王彬介绍,青训班最初并不在安吴堡,第一期是在云阳镇斗口于右任先生的农场举办的,时间是1937年10月11日,名称为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以后又相继改称战时青年训练班、中国青年干部训练班)。班主任是冯文彬、大队长乐少华,学员总共有150多名。第一期培训15天后结业,各方反应良好,省委又提出举办第二期。

  此时,包括沦陷区在内的全国大批青年学生奔向西北,要去延安,给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增添了压力,八路军办事处也希望有一个训练班,接收这些要去延安的青年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期训练班的地点就由斗口移到了云阳镇的城隍庙,学员则增加到500多人,时间延长到20天。

  从第四期开始,青训班搬到了云阳北约五里的安吴堡。中共中央先后从抗大、中央党校选派了一批经过长征的干部和具有一定文化理论水平的干部作为骨干力量,加强青训班工作,1938年1月,胡乔木担任了青训班副主任。

  往事

  1939年陈思惠前往安吴堡青训班时只有16岁。

  在蒲城兴镇老家,陈思惠和几位伙伴听说附近的村里来了红军,专门为老百姓办事,打心眼里对红军很是崇拜,一心想要去参军、打鬼子。1939年6月间,陈思惠决定出发去找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但到临走时,两个小伙伴参加了孙蔚如的部队,其他人则打了退堂鼓。陈思惠坚持独自一人前去投奔八路军。当时正是麦收时节,家里刚把麦子收到场里,他就不管不顾地带着姨母给他做的夹袄、袜子和两个烧饼上路了。他一路往北先到了耀县,一路上,没有吃的了,就在路过的村庄里帮别人打小工,收庄稼、做活,就这样边走边问终于在1939年的9月9日到了安吴堡。

  “当时安吴堡还有内外城墙,我是从西门进的安吴堡。青训班的教导员接见了我,他问了一下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就安排我在西门里右边一处农民的平房里住了下来。刚去的时候就用麦草打地铺,夜里睡觉没有被子,教导员就和其他同志给我拿来麻袋让我当被子盖,后来又给了我几条洋面袋子缝在麻袋上当被面。同志们又给我拿来了碗、筷。大家都吃大食堂,也用不着给青训班交伙食费。”

  在陈思惠的记忆里,他当时被编在第三连。“安吴堡城墙四周贴满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等抗日标语”,陈思惠说,“看着那些标语,就让人激情难抑。平时青训班里还要组织文艺演出,到附近的村子里宣传抗日思想,文化生活非常丰富。”

  谈到夜间的军事演习,陈思惠老人显得异常兴奋,“有一天夜里我们都睡了,突然听到紧急集合声,我们匆匆穿上衣服,跑到操场上,指挥员说:‘现在有紧急情况发生,我们必须马上撤离,现在就出发,其他东西不要带了。’我只分到一条皮带,一顶红军帽,我当时真的以为要打仗了。出发时,我手里握着一根木棍当武器。半夜里伸手不见五指,一路上也辨不清方向,只管跟着队伍走,直到快天亮时,我们才在野地里集合,一问,才知道到了高陵县。指挥员说:‘我们这次的任务完成了,非常好,现在就地休息。’我这个时候才明白,这是夜间军事演习。等到早晨八九点回到安吴堡的操场上一看,狼藉一片,地上满是同志们落下的鞋子、帽子等。”

  陈思惠在安吴堡青训班进行了不足3个月的培训之后,就被选拔随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总团北上革命圣地延安,继续在“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学习。

  壮大

  随着青训班的影响日益强大,越来越多的热血青年投奔到这里。陈思惠记得,与他同期的学员有从敌人铁蹄下和沦陷区逃出来的青年、有从遥远的异地他乡归来的爱国华侨,他们中间有农民、有工人、有职员、有小商小贩,也有艺术家、工程师、留学生、军官、士兵……还有很多国民党大官的子女,他们有人驾着马车、有人从泾河摆渡、也有像他一样步行而来。青训班针对学员们不同的特点,将他们整编为军事连、农民连、研究连、儿童连等等。

  陈思惠讲,当时青训班的条件十分艰苦,而且学员越来越多,安吴堡没有一间房子能容纳下1000多名学员一起上课,课堂于是就由室内搬到了吴家陵园,一是地方大,二是陵园有很多青柏,有防空的功能。没有课本,就由任课老师自编,没有笔,他们就用木棍蘸着颜料水写。干部们每个月只有一块钱的补贴,伙夫也是一块钱,遇到青训班经费紧张的时候,伙夫就不要钱,算是义务劳动。由于开办青训班的初衷是为了“在最短时间授予青年各种最低限度的军事政治常识”,所以学员们所上的课程主要有两个部分:军事+政治,军事课主要讲解武器的使用和军事演练,如操场动作、射击兵器、步兵战术、游击战术等,政治课则教授学员们一些政治常识、社会理论,如社会科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在陈思惠的记忆里,他们那一期对有关抗日的政策理论学得多些。

  在青训班不断壮大的同时,青训班的机构设置也健全起来。“我们当初根本就不操心生活方面的事情,一切都由组织安排好了,我们只管学习训练”,陈思惠回忆道:“青训班当时有正副班主任,下设生活指导处,负责生活指导科,社会工作科,学生总会,俱乐部,民运科,组织科,人事科等工作;教务处,下有学习指导科,军事科,教务科,图书馆;总务处,下有管理科,供给科,事务科,会计科,医务科等,另外还有印刷厂、油印科、还有青年书店,学习训练之余可以到书店看看书”。

  生活

  平日里,陈思惠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有时还会在柏树林会餐。

  王彬告诉记者,当时有学员还曾作诗一首:“柏树林,好课堂。蓝天搭帐山作墙,学习为抗日,熔炉炼纯钢。”青训班有抗日剧团,还出版有“西救会与青训班”一刊。文艺连还自编自演节目在其他庄子上进行抗战宣传。1938年1月,西安民先队还在安吴堡举办过民先队队友“冬令营”。学员们在艰苦的生活环境里培养了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思想。

  “每日吃饭前都要‘拉歌’,跟部队差不多,我们最爱唱的歌是《义勇军进行曲》”。想起当年的青训班生活,陈思惠激动不已。

  王彬了解到这样一个情节:有一位李姓学员每次“拉歌”都必唱《大刀进行曲》,被人称为“李大刀”,学员们为了表达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唱的声音很高,村民们都能听到,后来就连村里的村民们都学会了。

  随着青训班的逐步发展,学员由每期的150多人增加到后来的1300多人,训练时间由每期的2~3周延长至后来的1~3个月,陈思惠所在的第七期就有1000多人,培训时间有两个多月。

  青训班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支持。1939年10月5日,毛泽东为安吴堡青训班成立两周年纪念题词:“带着新鲜血液与朝气加入革命队伍的青年们,无论他们是共产党员或非党员,都是宝贵的,没有他们,革命队伍就不能发展,革命就不能胜利。但青年同志的自然的缺点是缺乏经验,而革命经验是必须亲身参加革命斗争,从最下层工作做起,切实地不带一点虚伪地经过若干年之后,经验就属于没有经验的人们了!”

  青训班名誉主任朱德1938年从前线回延安时,专程去安吴堡,向青训班干部、学员做报告,并题“学好本领上前线”进行鼓励。

  青训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安吴堡青训班文馆所,记者了解到这样两件事情,1938年4月,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校长李公朴先生参观青训班后,写了《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怎样创办战时青年训练班》一文,详细介绍了青训班的创办过程、组织特点、课程种类、教育方法等,扩大了青训班在全国的影响。

  1938年6月27日,世界学联代表团成员柯东满、福落特、雅德、雷克南等人还专门前往安吴堡青训班考察。

  功绩

  1939年1月,中共中央青委为贯彻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决定从青训班选调一批青年干部,组成六个西北青年战地工作团,开赴晋东南抗日根据地。战地工作团成立后,先到安吴堡附近实习。学员们采用家庭访问、慰劳抗日军属、画漫画、写标语等形式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战地工作团到达抗日根据地后,帮助农救会、妇救会等工作,宣传减租减息运动的意义和做法,动员青年参加八路军。

  1940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决定青训班撤离云阳回延安,全体学员进入“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继续学习。

  安吴堡青年训练班自1937年10月创办到1940年4月撤离,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共开办过14期,组编了127个连(队),培训了12000余学员。被誉为“抗日青年的熔炉,青运史上的丰碑。”为青年运动史谱就光辉的篇章。

  王彬告诉记者,现在他们联系上的当年青训班的学员有500多名,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展室里很多资料都是他们提供的。“我们每到一处寻访,当年的老学员都特别热情,在他们的心里,青训班的生活让人终身难忘”。当记者告诉陈思惠这个消息后,老人非常激动,表示他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再去看看安吴堡。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