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泉厦本来就是一家人(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16:19 海峡都市报
泉厦本来就是一家人(图)
两地公交同一个出发点,不同的走向

  石井

  石井镇地处南安最南部,是南安唯一出海口,东隔马江毗邻晋江东石,南临浯江遥对金门,辖25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委员会,人口72898万人,陆地面积83平方公里,海域50多平方公里,海岸线24公里。2004年全镇工业企业776家,完成工业产值46.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产值完成20.2亿元;工商税收入库22614.3万元,其中地税入库10481万元,是南安第一个地税超亿元的乡镇,用电量5.09亿千瓦时,农民人均收入5050元。

  本报讯路灯,一边是蓝色,一边是白色,“这就是厦门翔安与泉州石井的交界处!”在石井镇政府工作人员郑培群的介绍下,不知不觉,行驶在水石莲浏线上的本报“穿越金三角闽南三城采风团”抵达一个特殊地带。

  说它特殊,采风团昨日可是亲眼见证了一回。

  首先是这一条水石莲浏线,它连接了泉州南安的水头、石井和厦门的莲河、浏五店四地,去年竣工投入使用,正式实现了厦门东大门和泉州南大门对接。“路先通,这有利于泉厦经济的进一步往来与发展。”石井镇政府宣委黄保林如是说。

  其实,上个世纪60年代在泉厦交界处的四个村子——莲河、霞浯、西福、前坂都同属于泉州南安管辖。上世纪70年代,莲河和霞浯被划归厦门,即现在的厦门翔安区。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关系,四个村子在风俗习惯、语言方面都很相似。这里的闽南话与别处不同,融合了厦泉两地特点。难怪石井镇前坂村的党总支书记张双江见到三城采访团后乐呵呵地说:“其实本来就是一家人嘛!”

  其次,在边界处,一个车站却有两个站名,厦门车称此为“莲河”,泉州车称此为“前坂”。而其实,这里每天都能看到这样有趣的情形:同时出发的两辆车,车牌为闽D的向左驶向了厦门,闽C的则向右驶向了泉州。

  最让交界处居民头疼的这第三个“特殊”应该是打电话了。这不,打手机这会儿还算是市话,过一会儿说不准就被算成长途了。难怪精明的厦门莲河镇女孩杨小智要把漫游关掉。另外,为节省不必要的长途话费,这里大多数人家里都装两部固定电话,一部厦门的一部泉州的。

  对此,他们家还动了“生意经”,在交界处开了家公用电话超市,打出的广告语很经典:“泉厦通讯——创造没有距离的世界!”

  他们店里备有7部电话,其中2部是厦门的号码,另外5部是泉州号,“任顾客自行选择!”她笑呵呵地说。

  正如广告语中所期待的一样,边界居民的一大心声就是——希望三城联盟能尽快实现通讯的一体化,“不用加区号,不用漫游”。

  正是看重“三城联盟”的大气候,石井镇采取了一系列主动对接厦门经济辐射的策略:除了交通上对接外,目前还规划建设镇内大型的轻工业区——石井延平工业区(又称石井湾工业区),届时将吸引一批厦门、台湾的商人来投资,在技术、人才、资金上“助石井一臂之力”。“此外,厦门建成国内第一条海底隧道后,从厦门到石井只需半个小时,更方便了石井与厦门的各方面联系。”石井镇政府宣委黄保林感慨地说。

  采风日记⑦

  石井怀古

  泉州之行的最后一站,我们抵达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南安石井镇。

  青松翠柏中郑成功的巨石雕像只是微茫地露出一道剪影,如大梦初醒前最后一瞥凝视。熙攘的阳光中,我们满怀虔诚地踏入石井郑成功纪念馆。郑聪明馆长欣然充当我们的向导,并向我们讲解这座建筑的故事。纪念馆是一位侨胞和一位港胞共同捐资82万元多兴建的,1982年动工,耗时5年完成。现已成为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前来参观的不乏厦门的游客。

  陈列厅里,最让人震撼的是一张极为珍贵的老照片——《焚青衣处》。据介绍,这张照片是上世纪50年代原址还未被毁之前,一个民间摄影家拍摄并珍藏下来的,仅此一张。照片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公元1646年,清军入闽。南明隆武皇帝朱聿键败亡,父亲郑芝龙不战而降,母亲田川氏受辱殉难,甚至授业恩师——一代大儒钱谦益也弃节仕满,对于中国士人而言,没有什么比这一系列打击更为沉痛。郑成功在无尽的灵魂炼狱中痛苦挣扎,同时又不得不挺身担当精神与现实世界的双重沦陷,没人可以真正明了这段心灵创伤。不过,当他在孔夫子的庙堂前焚毁了儒者衣冠,发出“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所用,谨谢儒服,唯先师鉴之”的苍凉慨叹时,支撑着这悲愤生命的最后一点希望火焰,或许依然是儒家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血性操守,与“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悲剧情怀。

  坐在山顶石凳之上,俯视着金色大海,远方的海平线跳跃跌宕。清风吹起,满坡一人多高的野草金戈铁马般呼啸。300多年前,郑成功的将士们用鲜血与豪情谱写了历史,守望着家园。300多年后,英雄脚下的村庄已蜕变成厂房林立的“经济开发区”,比城墙还要高的集装箱在不远处的码头被装上远洋巨轮,开赴天涯海角。不能不让人感慨:岁月变迁,英雄的精气神仍在,沧海却已变成了桑田。

  新闻特写

  生活在两座城市的边界

  他有两个家,一个在泉州,一个在厦门;他们一家人,夫妻在泉州工作,儿子却在厦门读书。

  和交界处很多人家一样,这位石井镇前坂村的党总支书记张双江和厦门有着太多渊源。

  1998年,一边做生意的张书记在厦门繁华地段买了一套房子,办了个厦门户口。他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让孩子到厦门读书,接受更好的教育。

  那一年,儿子从石井厚德中心小学转学到厦门故宫小学,随后,又就读于厦门十六中,现在,儿子正在厦门六中上高二,由他的外婆照顾生活起居。

  张书记夫妇,则忙着家里的生意,有时间才到厦门去看看儿子;儿子周末有空,花上近1个小时,搭上班车,很快就到了石井的家。

  张书记计算过,在前坂2200多人中,像他这样,在厦门买房办户口,并把孩子送到厦门读书的有40来户。这个数据,和邻村的比起来,还算是很少的了。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张书记递给我们名片的时候,我们发现他居然有6个电话号码!对于我们的好奇,他笑着解释说,交界处附近的村民都这样,家里、办公室一般都装两部电话,一个是接厦门线,一个接泉州线,打电话就看具体情况。而手机嘛,因为常穿梭在两地之间,自然也要备两部。他统计过,村里平均每个人拥有1.5个手机,1.5部固定电话。

  就连他们看的报纸,也是泉州和厦门的各订一份,用他们的话讲是“两地新闻都非常关心”!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这里,不需要安装天线,就可以同时收到厦门和泉州的所有频道。”张书记得意地告诉我们,他们家的电视,能收到100多个频道呢,其中还不乏台湾台,真是“集百家之长”啊!

  N本报记者 陆烨垭/傅健/杨清竹

  学生记者团叶淑惠/黄福泉/孟繁星/杨爱泉/肖翔/吴瑶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