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纺织品磋商剩时无多 美国半月用完一年进口配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00:59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消息: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当地时间8月16日及17日在旧金山举行的中美新一轮纺织品贸易谈判在低调的氛围中启动。两国经贸官员都希望,能够达成一个解决纺织品贸易磨擦的长期全面协议。

  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信息,该办公室特设的纺织品谈判代表大卫·斯普纳是此次美方的主要谈判代表,谈判团成员跨部门组成,包括商务部、劳工部和国务院的官员。中

方谈判小组则由中国商务部外贸司等十多名官员组成。

  斯普纳表示,经过同美国产业界和国会议员的多次磋商,他们呼吁对中国纺织品贸易采取“一揽子协议”。这次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的目的,就是寻求长期的解决方案。

  有关人士预测,如果此次中美贸易谈判进展顺利,具体协议可望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9月访美时宣布。

  与中欧谈判无可比性

  自美国于今年5月23日和27日先后对中国7种纺织品实施配额限制以来,中美之间已经进行了两次正式谈判。与前两轮谈判不同,此次美国主动把寻求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案作为此次谈判的明确目标,说明美方对此次谈判确实抱有很大诚意。观察家认为,从美方的态度看,接受一个“较宽松”贸易方案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中国方面对此次贸易谈判表现得颇为低调,对具体磋商的内容口风把得很紧,有报道说商讨的主要内容将是纺织品配额问题。因为中国商务部上星期曾经邀请大约50家中国大型纺织企业进京开会,征询对纺织品出口的意见。

  但毋庸置疑的是,此次中美谈判涉及产品多,且谈判的成果对中国纺织企业发展影响很大,因此谈判会比中国与欧盟的类似谈判更为艰难,所以也很难对这次会谈是否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作出预测。有专家认为,不排除美国政府作出一个平衡性决定的可能,既不因纺织品问题影响中美贸易大局,又在美国进口商、零售商和生产商对中国纺织品意见不一之间找到平衡点。

  据悉,美国已经起草了一份有关2008年前中美纺织品双边协议的提议,计划在谈判时提交给中方。

  但从此次谈判的级别看,双方一举达成全面协议的难度较大。但不排除双方表明立场,就一些具体问题达成协议的可能。

  此次谈判的决定意义

  美方此次不仅主动向中国发出谈判要求,还于本月1日宣布推迟对中国6类纺织品作出设限裁决的日期,同时受理国内纺织团体新提出的对中国5种纺织品的设限调查申请。根据WTO的规定,特保措施启动后30天内,当事双方必须展开磋商,磋商期为90天。

  根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公布的调查报告,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影响中国企业超过1万多家,其中六成以上企业受到严重影响。但是,中美两国贸易相互依存度很高,贸易战只会使双方受损。如果到了8月底美国决定对中国纺织品实行限制措施,那么中国也可以取消之前在农业谈判上作出的让步,并采取其他的措施。所以留给中美谈判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此次谈判的决定意义也就越加突出。

  美行业的底线

  “美国制造业贸易行动联盟”表示,美国纺织品产业界希望美中谈判能达成协议,在2008年前把19类以上的纺织品年进口增幅设定在7.5%。“美国制造业贸易行动联盟”的新闻负责人劳埃德·伍德对美国媒体表示,他们希望这次旧金山谈判能达成全面协议,但是协议一定要满足美国纺织制造业的要求。“我们希望协议覆盖所有已经批准保护、或是正在申请保护的纺织和服装类别;我们还希望协议能够确定某种机制,一旦今后某种类别的纺织服装品进口对美国市场造成破坏,就自动启动保护措施;我们希望协议确定的增长幅度能尽量接近7.5%,而且要延续到2008年”。

  不过,伍德和美国纺织品机构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米西·布兰森在中国进口纺织服装增长幅度的问题上都不肯透露行业底线。

  美国卡托研究所的贸易政策专家丹尼尔·艾肯森表示,估计美国纺织品制造业的底线是对全部类别的纺织服装产品施加15%的增长限额。他表示,如果双方不达成任何协议,对中国纺织品的限制也只能维持到2008年。

  美国纺织品进口商协会执行主席劳拉·琼斯说,他们希望看到美中双方能尽快达成协议。她说:“我们希望有一些确定性。现在的情况简直是一片混乱。进口商们都在争先恐后地奔向码头,一年的进口配额6个星期就用完了。”记者徐翼来源:中华工商时报(来源:国际在线)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