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孩子上大学家长该教些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02:08 新晚报

  实习生 李默斯 本报记者 董琳

  新闻

  背景

  4月22日下午4时,北大理科2号楼,一女子9楼坠亡……5月7日晚9时10分左右,北大理科2号楼,02级数学系一博士生9楼坠亡……7月25日晚8时,北大33号宿舍楼,一心理学系本科男生从5楼宿舍的阳台坠楼身亡……近段时间,一连串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在社会上引了起轩然大波。关注他们的同时,人们突然发现,其实全国各个高校里都有很多这样的“问题”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自今年2月,北京市高校已有20余名学生自杀;武汉市高校共发生学生自杀事件12起;深圳大学也两次发生学生跳楼自杀惨剧。这里面有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有才入学的大一新生,也有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各自面临的问题虽然不一样,却都选择了一样的方式——自杀。离开这个世界,留给父母的是无尽的伤心,留给这个世界的却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不久就要开学了,“准大学生们”就要到校报到了,那么他们都准备好了吗?近日,记者专程采访了一些已经拿到了通知书的“准大学生”的家长,想了解他们对近来频频传来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作何感想?有何准备?可是采访结果却是许多家长对此都表示“一时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么说”、“说不好,干脆不说,免得引起负面作用”……

  备受关注的自杀大学生,他们因承受不了压力,或为一次失恋就轻生,那脆弱的心理显而易见,但不能不说,这同时也影射了家庭教育的败笔。十年寒窗苦读,终于修成正果,固然是孩子高兴、家长自豪的时刻,但当家长积极地为孩子准备好了吃、穿、住、用、行,打好了奔赴大学的行囊时,他们似乎都忽视了孩子在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准备”。离开父母将面对的困难、进入大学将面临的竞争、集体生活中将遇到的问题等等,这些孩子们都有心理准备吗?一堂家长给孩子的“心理课”,在他们迈向大学这个“准社会”前,显得尤为重要必。

  新生入学

  面临心理考验

  经历了无数大考、小考,家长和孩子都已身心疲惫,能够走进理想的大学,就是他们奋斗的终极目标。但其实,对一个刚刚成人的大学生来说,离开家去上大学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转折。孩子们会结交新朋友、接触新环境、学习新课程、面临新挑战并且拥有新体验。大多数学生都是满怀着期待、兴奋和焦急的心情去上大学,但是有些情况下,他们也会产生心理压力。

  日前,记者采访了哈市多所大学的辅导员,他们总结了新生开学后的普遍心理情态。“新生报到是既紧张又兴奋的,他们渴望离开家,过起新鲜的集体生活。可新学期的第一周过去以后,很快就有学生感到不习惯大学的集体生活,待第二周新鲜感过去后,有的学生会发现不能适应大学的自学方式。而等到第一次考试结束,又有不少人产生了挫败感:他们原来都是班里的学习尖子,可在大学里头一次考试就考了个20多名。两三个月后,有的人开始出现了人际关系危机,与宿舍同学开始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互相不能容纳,相互孤立等。”

  曾有媒体进行过一项高校流行语调查,“郁闷”一词以55%的得票率高居榜首。大一学生为“现实中的大学与想象中的象牙塔不一样”而郁闷,大二学生为“敏感的校园人际关系”以及“校园内部贫富差距显露的社会不公”而郁闷,大三和大四学生则开始为“考研、就业与恋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郁闷。“郁闷”是一种笼统的心理亚健康情绪的反映,在大学生自杀原因中占有40%,同时调查显示,导致大学生自杀的还有生活压力、失恋、环境适应不良等其他原因。

  以上这些,可以说是每个大学生都必然经过的心理变化。对于心理素质好、适应能力强的人,很快就能适应,但也有一些学生,不能马上适应新的环境。当他们承受的压力超过了其应对能力,这些压力就变成了危机。如果不能快速顺利解决,危机就会逐步增强,进而导致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和学习问题的加重,再继续发展,就会使他们精神崩溃,对生活失去信心,严重的即产生自杀的想法。

  采访中记者得知80%的“准大学生”家长没有给孩子做相关的心理准备,更不知道该如何让孩子正确面对压力。60%的家长在看到大学生自杀事件的新闻报道后,没有任何作为,30%的家长会尽量回避孩子,不愿他们知道自己拼搏向往的美丽校园还有如此可怕的事件发生。只有不到5%的家长会与孩子主动谈起事件。

  对症下药

  家长应先打“预防针”

  针对众多家长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心理专家。专家介绍,自我期望值过高,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后,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差,会导致学生走上不归路,这在名牌重点大学,因其竞争激烈而显得更为多见。其实,这种压力在孩子每次升学、转学时都曾发生。但是因为上了大学,孩子正处于刚刚离开家,尝试独立的自我认知的重要过程,这种心理变化往往被他们自己刻意掩盖。他们已经年满18岁,他们把自己当成大人看,所以不像小时候那样,有事就“告老师”,而大学里也不是有事就“找家长”,这样就使这些“大孩子”只能自己来抗衡这种压力,这对大学新生可以说是第一道关。

  对策为使孩子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有所准备,家长们应该预先把即将面临的困难、压力告知孩子,让他们知道,虽然自己考上名牌大学,但仍然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从全国各地涌入大学。面临新环境的新竞争,应摆正自身位置,以良好心态面对挫折。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与他人的沟通能力不强,因为他们从小就是一个人独来独往,自己和自己说话,他们从小就不知道如何照顾弟弟妹妹,也不知道如何在伙伴间建立亲密的关系。这种天生的体验欠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压力。

  对策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这方面的适应能力较差,可以试着帮孩子交朋友。一位大学学生家长,就曾经每个月到学校请女儿以及同寝的同学吃饭,美其名曰“看看孩子,让同学陪她吃饭……”后来放假的时候,这位有心的家长还让女儿约同学到家里作客。一来二去,原本孤僻、内向的女儿就成了同学中的“香饽饽”。

  大学生恋爱多为初恋,感情过分专注的人,一旦失恋便会体验到深切的痛苦。当他们感到难以忍受这种精神上的打击时,往往会由怨恨引起轻生的念头,其中女同学较为多见。

  对策对于这种现象,家长往往叹息力不从心,“总不能变成他肚里的虫,知道他想什么吧?”的确,感情问题是第三者难以揣摩的,但家长可给孩子一些好的忠告,可以其自身的经历或其他人的事实,告诉孩子爱情是要两厢情愿的,是不可强求的,单一的付出毫无意义,为了一份不可能的感情,放弃美好的生活、放弃生命不是太傻了吗?

  贫困大学生

  一样的阳光一样灿烂

  当代大学生中,还有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经济窘困的贫困生。据调查,贫困也是目前大学生产生自杀心理的几大原因之一。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与其他学生相比,更为复杂,他们既有家境贫寒,自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又要承受担心家庭经济困难,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的巨大心理压力。这些思想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特困生的正常学习,甚至会导致特困生自暴自弃,直至心理崩溃。

  有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贫困生因生活困窘而不能正常参与同学间的集体活动。当大家相约一起去看电影的时候,贫困的他们只能说没时间;为了解决困境,贫困生常常为打工而在课余奔波,贫富差距在宿舍这个小环境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贫困生现象已经”非常严重。他们因家境贫困受到条件优越学生的歧视,而又因成绩优异而歧视别人。尤其是考进城里的农村大学生,他们作为家乡的骄傲来到大学,可当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摆在面前的时候,他们却又不会唱歌、跳舞,也不会游泳、打球,曾经带着红花被全村人簇拥的“状元”变成了校园里格格不入的“土老冒”。贫困考生往往认为“学习是唯一的出路”,一旦形成这样的观念,自然认为他们的任务只是读书、考试,考上了就是“光宗耀祖”、“功莫大焉”,其他事就完全不管,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不注重培养。

  对策作为贫困考生的家长,不能只考虑如何为孩子攒学费,他们的心理铺垫才更为重要。考进城里的农村考生对新环境、新事物需要适应,家长应先告知他们准备一个平常的心态面对;始终以读书为宗旨的成绩优秀考生,要面对来自全国各地优秀人才的竞争,家长应让其有充分心理准备,面对新的竞争,可以告诉他也许在这所大学里不能名列前茅,但扩大竞争面时,他仍然是优秀的。家长应及时帮孩子纠正“读死书”的观念,告诉他们单靠“读死书”是不能在大城市校园里立足的。“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这话是不错的,但学习又是为了什么?不仅是为了考大学和工作,而且还要学做人,学会做人的责任和做人的能力。

  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不开心的事总会过去。只有孩子们拥有敢于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家长们才更放心他们去上大学、去更远的地方。

  --稿件来自《家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