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两国炸翻天(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03:58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两国炸翻天(组图)
两国炸翻天(组图)
两国炸翻天(组图)
两国炸翻天(组图)
孟加拉国

  350枚炸弹炸成风

  已造成至少2人死亡、130人受伤

  中国日报供本报特稿8月17日,350枚炸弹在孟加拉全国各地几乎同时发生爆炸,造成至少2人死亡、130人受伤。如此大规模的连环爆炸在这个南亚国家可谓十分罕见,引起了极大的恐慌。

  中国驻孟加拉国使馆外交官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中国人在爆炸中伤亡的报告。

  总理府外也遭袭击

  在首都达卡的最高法院、总理府、达卡大学、首都国际机场等地附近,大约15枚炸弹轰然炸响。

  在孟加拉国南部,吉大港20枚炸弹开花,南部的巴里萨尔也发生9次爆炸,西南部的库尔纳也至少发生6次爆炸。根据孟加拉国警方的说法,当天全国共有36个区发生了爆炸。

  事先曾得袭击情报

  孟加拉国内政部部长巴布尔对电视台说:“这是有组织的袭击,不是简单的事件……我们接到情报,有此袭击计划,但预计几天后发生。”

  孟加拉国警方说,爆炸发生在当地时间上午11点到11点30分之间。这些自制的小型炸弹被扔在了各地车站、政府建筑、法院附近。尽管爆炸数量惊人,但是由于炸弹的威力不大,所以造成的伤亡有限。

  爆炸在孟加拉全国引起极大恐慌,并给一些城市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人们纷纷逃往安全地带,一些家长匆忙赶往学校接回孩子。

  现场传单剑指”两布”

  在达卡、吉大港和锡尔赫特等地的爆炸现场,人们发现了一个标名为伊斯兰组织“圣战者大会”的传单,在传单中该组织宣称对爆炸负责。孟加拉政府在今年2月指控这家组织与一系列爆炸有染,宣布予以取缔。

  在巴里萨尔,警察发现那里的传单写道:“布什和布莱尔必须滚出穆斯林国家,你们统治穆斯林国家的日子到头了。”吉大港警察专员哈克说,那里的传单称:“现在是在孟加拉实行伊斯兰法律的时候了,人为的法律没有未来。”

  “圣战者大会”否认制造了17日的连环爆炸案,关于制造爆炸案的幕后元凶,目前仍然迷雾重重。根据从爆炸现场发现的传单来看,渗入南亚的宗教极端组织很可能藏身其后。

  当地安全专家认为,从手法看,爆炸不像是“基地”组织或“伊斯兰团”等“职业”恐怖组织所为,可能是当地宗教极端势力为了制造恐慌,同时向政府发出警告。

  8名嫌犯已被捕

  爆炸发生后,首都达卡警方迅速出动,部署在交通要道,盘查往来车辆和行人,已有8名嫌疑犯被逮捕。

  警方负责人拉赫曼说,警察逮捕了一名手被炸伤的人,怀疑他与爆炸有关。在孟加拉南部,也有3人因携带或投掷炸弹被逮捕,在其他地区,也有一些同爆炸案有关的疑犯被逮捕。

  孟加拉人口共1.4亿,是世界第三大穆斯林国家。

  伊拉克

  3枚“车弹”掀血腥

  至少43人死亡、89人受伤

  中国日报供本报特稿在伊拉克各党派正为新宪法争吵不休之际,伊拉克首都巴格达8月17日一早在15分钟内发生3起连环爆炸,导致至少43人死亡,89人受伤。

  当天上午8点刚过,一个针对警察的自杀性袭击者在巴格达市中心的纳哈达汽车站外引爆了他的汽车,几秒钟后另一辆汽车也在车站内炸响,停车场内顿时尸横遍地,血迹斑斑,滚滚浓烟直冲云霄,附近的公共汽车和小汽车燃起大火。

  目击者艾哈迈德·贾布尔说:“我们听到一声爆炸……一辆汽车爆炸,正当我们离开时,另外一辆汽车在警察巡逻车中间爆炸。”

  事发后,警察和医生急忙把伤者运到附近的医院进行抢救,但一辆汽车尾随而至,在医院附近爆炸,又炸死一批人。伊拉克警察阿卜杜勒-卡达尔说,3次爆炸一共导致43人丧生,89人受伤。这是近几周来,巴格达发生的最血腥的一次袭击。

  据悉,纳哈达汽车站是前往伊拉克南部什叶派各省的交通枢纽,平时车流和人流量都比较大。这次连环爆炸案炸毁了事发地点附近的十几辆汽车,其中包括3辆警车。

  就在爆炸案发生前一天,伊拉克过渡议会投票决定,将制宪委员会向议会提交新宪法草案的最后期限延长一个星期,即由原先的8月15日推迟到22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16日对此不满地表示,这对打击叛乱分子毫无帮助。他说:“越快完成(宪法),伊拉克人就越少遇袭被杀,美军和联军也越少被杀。”急迫之情,溢于言表,显然促使他说出这番话的并不是伊拉克人的安危,而是节节上升的美军死亡数字。

  责任编辑:任远飞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