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神奇的桥(我与海外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04:5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家与读者之间一道重要的桥梁是报纸。读者从报端的消息获知作家们的踪影,作家则把他心中的文字通过报纸的版面送到读者的手里,这就是桥的作用;但《人民日报海外版》却是有着另一种神奇效能的桥梁。

  在我奔波于世界各地出席各种聚会与讲座时,总有人询问我的工作和写作。令我惊讶的,有时他们对我的情况竟了如指掌。

  一次在德国柏林演讲时,一位女子对我纵入田野间对民间文化进行抢救性考察的种种行踪居然能一一道来。经我一问,原来这些信息多半来自于《人民日报海外版》。至于我为海外版写的那些文章,便是海外读者了解我的最直接的依据。一次在美国旧金山办画展,一位华人———他是我的读者,对我说:“有时间常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写些稿子吧!”这话让我听了很感动。感动之余便想:海外版真有这样大的效力,能把我和万里之外许许多多读者连在一起?还有哪种报纸有这般的效力?所以,每当海外版记者来采访,我会当做是世界各地那些读者朋友托他们打听我来了;每当海外版的编辑来约稿,便会想起那些曾经在海角天涯遇到的热情的读者———真应该把自己心中的金银绯紫写给他们!

  这样的报纸不就是架在地球上的一座四通八达畅通的桥?

  提到桥,还会想到上个世纪末应海外版之邀参加《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合办的“展望二十一世纪的亚洲国际研讨会”。那个会议先后举行两次,分别在中国的长江和日本的京都。且不说在会议上的思想收获,单是日本方面的朋友就结识许多。有报人、记者、作家。并由此引出我在东京的现代文人画展。而更重要的收获是与日本友人们结成的情谊。比如在长江会议上认识的在日本声名赫赫的作家陈舜臣先生。陈舜臣先生长我近20岁,但由于他绝大部分作品以中国历史为背景,这使我们交谈的背景辽阔又亲切。他知道我身兼画家,将他的新作《中国画家百人传》送给我,我则回赠自己的日译本的小说《三寸金莲》和《神鞭》。文人间的友谊大都是这样开始的。

  90年代中期我去神户访问时专程去看望他,但此后不久日本发生了大地震,震中就在神户,我很担心他会出事,曾拜托《朝日新闻》探询他的境况,得知他幸运地躲过灾难,却患了中风。这以后,不断打听他的病况,心中总是丝丝牵挂。

  今年访日间,由京都奔往大阪的途中,抓到几个小时的空闲又跑一趟神户,总算见到陈舜臣先生。他手拄拐杖,行走略有障碍,但精神之好超过我的预想。白发红颜,眸子发亮,健旺得很,让我十分高兴,而久别重逢的谈话是非常热烈的。他神气十足地告诉我,现在居然一天还能写1000字。他已经年过80了!我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与他分手。

  两个月后,在我的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落成剪彩之日,竟收到两箱由日本寄来的书。打开一看,满满数十册之多,原来是陈舜臣先生的全部作品。作家把他的作品给你,就是把他自己给了你。何况这是他一生之作!

  而这一切全都源于海外版。由此自然会再提起前边说的“桥”。是怎样的桥?这不是一座神奇的桥吗?一座沟通中外、连通四海,又能发挥神奇之功效的桥。

  (作者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8月18日 第一版)

  作者:冯骥才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