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香港作家陶然(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08:5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香港作家陶然(图)
陶然近影

  最近偶尔翻到我上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一本旧作,忆起其中有组纪游文章多得一位朋友的支持和鼓励,它们连续刊登在他担任副总编辑的香港刊物《中国旅游》画报上;这时正好收到最新一期《香港文学》杂志,它的现任总编辑,仍兼任《中国旅游》画报副老总的香港著名作家、香港作家联会副会长陶然,登时在我脑海里跃跃然。

  上个世纪80年代,1986年尾,深圳大学举办第三届“港台海外华文文学研讨会”,那次的与会者空前浩荡,好像数字接近三百,不过也只有在用餐的场合才能感觉到人欢马壮的气势;开会、尤其分组讨论的时候,好多人似乎突然被风吹浪打去,蒸发得无影无踪。著名作家陈若曦带着台湾旅美的曹又方、许达然、施叔青、非马等十几位名家到会助兴;近水楼台,香港作家也出席者甚众。就在那次会上我结识了陶然,他儒雅文静、少言寡语,笑微微的。得知他是从北京移居香港的,同为北京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陶然,本名涂乃贤,祖籍是广东蕉岭,客家人。办过小学的祖父母移民印尼,他出生在印尼万隆。16岁的陶然和哥哥姐姐被父母送回祖国大陆求学,中学毕业后,60年代初,他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正好赶上“十年动乱”,自知华侨身份没有资格折腾,一动不如一静,他明智地当了“逍遥派”,用大把时间啃读中外文学名著。鲁迅的作品,梅里美的《卡门》,雨果的《悲惨世界》,以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系列小说,都是他的最爱。

  1973年,他离开北京取道香港准备回印尼与家人团聚,却遭遇了不接受中国移民回流的禁令,便在香港滞留下来。是缘分,还是宿命?如今,他一点儿也不后悔当年这种没有选择的选择。

  像许多那个年代由大陆迁居香港的新移民一样,他也经历过失落和困苦,大陆学历不被承认,在灯火璀璨的“东方之珠”,看不到光明。还算幸运,中文系出身的他,刚到香港一时找不到工作,便去一家英语专科学校读英语,不久进了《体育周报》当记者,再挤时间圆文学梦,拼命写作。处女作名曰《冬夜》,正暗合了他初到香港时的心境。

  当年他为香港《中报》、《快报》撰写专栏的时候,临时用过“余澜”等不少笔名。“陶然”之名得自意外,竟然拜一位服务小姐所赐。千万莫想歪。那是他刚到香港不久的一次酒宴上,接待小姐彬彬有礼地询问他的名字,以便登记。他用“普通话式”的粤语自报家门“涂乃贤”。不想这三个字听在小姐标准粤语的耳中,落笔竟写成了“陶乃然”。友人在一旁提醒:你不是需要个笔名吗?他也觉得确实不错,“陶然”比“涂乃贤”写起来好看,读起来好听,再说自己来自北京,北京有个著名的公园叫“陶然亭”,用“陶然”当笔名,也算对青春年华的一份怀念吧。关于这个笔名,他曾对一位法国访者说:“‘陶然’二字本身含有陶然快乐的意思,我并不是一个快乐的人,但我希望自己是。”

  他以“陶然”之名纵横香江文坛三十几年,出书三十多本,开个清单出来的话,洋洋洒洒一大篇。主攻长、中、短篇小说,兼顾散文和散文诗,可谓多种经营,颇为丰厚的成果垒起来有半身多高。想来当作家的实在不宜长成像篮球明星姚明那样的巨人,追求起著作等身来会格外辛苦。

  陶然的个性似乎矛盾,热情而含蓄,波涛汹涌又不事张扬,像一座闷着熔熔岩浆的火山。他的作品,情感丰富奔放而细腻内敛,文笔优美诗意盎然。近期出版的含《赤裸接触》、《走出迷墙》和《一笔勾销》三本一套的“陶然新概念小说”,尤其体现了他在小说世界探索的新成果。著名文学评论家、山东作家协会副主席吴义勤称其具有“新颖别致的想象,复杂多元的艺术手法,历史与现实的嫁接,现代艺术与古典情怀的融合”,使其“好看耐读,别具一格,且自呈魅力”。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曹惠民教授主编的《阅读陶然———陶然创作研究论集》,亦可证明评论界对他作品的重视和肯定。

  香港常被视作“文化沙漠”,却偏偏有不少像陶然这样执著于文学创作人。他主编的《香港文学》外包装清淡素雅,内涵丰富多元,立足香港本地,亦放宽胸怀为世界华文创作开辟窗口。在香港举办的各类文学讲座和评奖活动中,陶然经常是坐主席台的人物。甚至从香港坐到了北京,直至巴黎。

  2001年12月,作为香港特区特邀嘉宾之一,陶然赴京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03年11月同香港其他三位作家应邀参加法国里昂举行的“香港和他异性体验”文学研讨会。翌年3月,香港民政局破天荒首次支持作家机票,他同另两位香港作家应邀参加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并和在海内外享有盛名的莫言、铁凝、苏童、格非、韩少功、陈建功、李昂、朱天文等世界各地的著名华文作家躬逢巴黎“书籍沙龙2004”盛事,同时成为巴黎乔治五世大街中国使馆盛筵的座上嘉宾。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8月18日 第七版)

  作者:白舒荣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